中国农民与中国现代化(6)
2017-09-18 01:06
导读:如何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题目是一个极端重要、复杂而又非常困难的题目。因 此,在历史转折的关节点上,农民题目的不同解决方案,对社
如何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题目是一个极端重要、复杂而又非常困难的题目。因
此,在历史转折的关节点上,农民题目的不同解决方案,对社会主义不同模式的形成有强烈
的、甚至决定性的影响。
在列宁在世时,苏维埃***曾经有过两种根本不同的经济模式:战时***主义时期的模式和
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模式。前者是以实行余粮收集为基础的。从前者过渡到后者是从废除余粮
收集制、 实行粮食税开始的。为什么要实行这一过渡?列宁说:“农民在我国事决定性的因
素”(12)“工农同盟=苏维埃政权的a和w”(13)(意即“全部”、“一切”)。
这一政策
的调整,带来了出乎意料的巨大作用,导致整个经济模式的转换。从忽视市场机制的体制转
变为以贸易为中心环节的体帛。在列宁逝世以后又发生了模式的根本转换:从新经济政策时
期的经济体制过渡到所有制过分单一、忽视市场机制的过分集中的理论主将。前者主张用扩
大工农产品剪刀差的办法来解决产业所需的资金,后者则夸大要依靠工农同盟、依靠产业和
农业的互相帮助走向社会主义。这场争论的结果是坚持和发展了新经济政策。第二场争论发
生在斯大林同布哈林等人之间,争论的焦点还是农民题目,但争论的结局正好相反,它导致
新经济政策的过早结束,并以农业全盘集体化为开端,建立了高度集中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
。
在中国,如何处理农民题目也往往成为发展战略和体制转换的折点。建国前后,我们党正是
从中国事一个小农占上风有大农业国出发,制定了新***主义工产业化道路。1955年,农业
社会主义改造的加速进行,恰恰又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急于求成、盲目求纯的出发点。19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56年〖cd2〗1957年对中国产业化道路的重新探讨是以重新熟悉农业、轻产业和重产业的关
系为出发点的。1958年的“大跃时”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又是从农村开始的,可惜这次探索走偏
了方向。
毛泽东对探索中国产业化道路的一大功绩,就在于正确地提出了农轻重的题目,可是在实践
中并没有解决这个题目。毛泽东在世时,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产业产值在
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长到70%。但其最大的失败在于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949年的8
1%上升到1978年的84%。80%以上的人口搞饭吃,这是我们国家贫穷、 农民贫穷的根子。
中国农业和农民题目长期得不到解决,主要是没有解决好两大题目:一是投进题目;二是体
制题目。长期以来农业投进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其根子恰恰在于急于求成。尽管我们在19
56年就总结了苏联片面夸大发展重产业的教训,但在急于求成的驱动下,1958年提出以钢为
纲,全民大炼钢铁。这比斯大林片面夸大重产业还要片面。在初步总结大跃进教训基础上,
固然提出了农轻重为序的思想,但仇于求成的顽症关未克服,在实际工作中仍然长期忽视轻
产业和农业。农村不断把资金抽到城市,剩余劳动力却留在农村,造成农村经济的衰败。农
民成为这种经济发展战略的最大受害者。
农村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大障碍在体制。如前所述,我们在1956〖cd2〗1957年对体制改革
作过有益的探索。1958年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毛泽东也是一个很好的思想
,即进一步依靠农民的气力来促进产业化。他在“八大”二次会议上说:“中国题目始终是
农民同盟军的题目”。但是他没有找到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正确道路。1955年12月6日,他在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反右倾反守旧的讲话中说:中国农民比英美工人还好,因此可以更多、更快、更好地进行社
会主义(建设)。1958年,他又说,中国党内相当多的人不懂得农民题目的重要性,跌跟头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