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改革进程中农民的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2)
2017-09-18 06:37
导读:第二、由政治性参与向利益性参与转轨所引发的政治不稳定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极“左”路线的干扰,夸大农业生产主要靠政治挂帅,“阶级斗争一抓 就
第二、由政治性参与向利益性参与转轨所引发的政治不稳定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极“左”路线的干扰,夸大农业生产主要靠政治挂帅,“阶级斗争一抓
就灵”,“抓革命,促生产”,担心注重物质原则会引起社会差别,均匀主义愈演愈烈,其
结果是政府的全面干预。政社合一,造成农民生产没有自主性,并要求农民思想高度集中统
一,尽对服从政府,使广大农民的政治参与成为一种基于政治目的、被动性的政治改革开放
,带来了中国农民政治生活的新变化,使农民的政治参与逐步向社会主义市条件下利益性参
与转变。利益性参与是一种同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行为,农民希看通过政治参与来影响政治
决策,以争取、实现和维护自己的利益。但是,在农民政治参与的形式的同一,加之国家政
策的制定难以考虑到处于转型时期农民各个不同利益要求都得到满足,导致农民政治参与愿
看同结果之间出现矛盾。假如矛盾不在改革中逐步解决,久而久之,就有可能引发人们的政
治冷淡,使人们产生政治不服从,从而影响政治稳定。
第三、农民政治参与的不平衡性影响政治的稳定
在中国改革进程中和发展起来的农民政治参与,由于受到种种条件的制约,还处于一种不成
熟和不完备的状态,其突出表现就是农民政治参与的不平衡性。
从政治参与的地域看,经济发达地区与要落后地区,沿海与内地农村存在明显差别。经济发
达地区农民基于争取、实现、维护自己利益的需要,具有很高的政治参与热情和愿看,如对
国家和政府的法律法规的颁布,重要会议的召开给予极大的关注,对村民委员会、村长、人
民代表的选举和检查监视都能遵循严格的法律程序,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力。这非常有利于农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村政令的畅通和廉政建设。但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特别是偏远落后的地区,广大农民不
关心政治,对政治非常冷漠。这既是政治制度软弱的表现,又是政治制度软弱的根源。它意
味着政府没有将农民组织到政治活动中往,没有激起农民对政治的爱好和对政府的理性服从
。他们长期游离于正常的政治渠道之外,不能共同参与决定他们利益的政治决策,而政府也
没有更好的了解这些农民究竟在想什么,要求得到什么,任其发展下往,就会对政治稳定构
居一种威胁。
从政治参与的主体看,当代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有二具明显特点。
一是参与主体的不平衡性。由于农村家庭陕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政社合一的政体被打破,
企业的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扶持以及鼓励一部分人先富来,使中国农民在地区、行业、
收进、权利等方面产生分化、分层,产一了众多不同的利益主体。有调查资料表明,改革开
放以来,农民分化分层大致中概括为:“农村基层干部、集体企业治理职员、乡镇集体企业
工人、农业劳动者阶层、个体劳动者阶层、智力型自由职业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雇工阶
层等八个阶层。这些不同利益主体,在社会主义政治参与过程中,必然会从各自的群众利益
需要出发,如农村基层干部、集体企业治理职员和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积极性远经
农业劳动者阶层、个体劳动者阶层、雇工阶层要高,这就不能全面把握分化层后农民新的愿
看和要求,不利于农村政策的制定和推行。就农民的分化分层和政治参与的变化速度来说,
改革中农民阶级的分化与分层,远比政治参与扩在和发展的速度迅速,政治参与渠道的完善
和制度的建立健全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使分化分层后不同利益群体的农民利益要求通过政治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参与得不到满足,导致政治参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形成农民政治参与的挫折感。假如这种
挫折感不能得到良好地调整和正确的引导,就被引申到制度本身,对基本制度产生不满,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