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江苏农村劳动力结构变迁的调查与思考(2)

2017-09-21 04:33
导读:1987年增加118万人。同期全社会第二产业的劳动力也由1214万下降到1200万人,第三产业 劳动力增加66万人,比重上升1.1%。城市人口比重上升了2.7%。农村劳动


1987年增加118万人。同期全社会第二产业的劳动力也由1214万下降到1200万人,第三产业

劳动力增加66万人,比重上升1.1%。城市人口比重上升了2.7%。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停滞,是

由于国家控制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治理整顿经济环境,经济出现疲软,同时限制乡镇企业发

展政策,使乡镇企业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限制农村劳动力向大中城市流进,并清理已

流进城市的劳动力;忽视农业投进,使农业出现危机。城镇非农人口比重由18.5%上升到21.

2%其中1989年、1990年处于停滞,1991年比1990年微增0.2%。
④回升阶段〓1992年后,经济发展又出现了一个新机,农村劳动力的分化摆脱了停滞局面,

出现了快速转移的态势。1995年比1991年农业劳动力尽对数下降了206万。农业劳动力占全

社会的比重由1991年的49.2%下降到1995年42.9%。城镇人口的比重由21.2%上升到24.9%

,但是城镇人口比重仍低于全国4.0个百分点。在回升阶段,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的转移过程

主要向三产转移。第三产业全社会的劳动力由1991年629万增加到813万;比重由18.6%上升

到22.3%。全社会第二产业劳动力的尽对数上升了71万,比重由33.3%增至34.8%。
综上所述,我们从总体分析了江苏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和非农部分劳动力的吸收过程。反映出

江苏传统的劳动力转移是不利于农转非的,也不利于将农村户口迁到城镇的完全性转移。其

原因主要是城市二、三产业存在着严重的制度障碍,特别是户籍制度,将农村劳动力拒之门

外。另外农村非农产业的经营活动以市场为主,其转移机制是十分有效率的,而城市的招工

、用工、考学仍以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看起来元体制。农村固然有部分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力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和人口,通过非市场途径迁移到城市,但数目很少。江苏的经济状况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其

城镇人口比重应该超过全国均匀水平,是符合经济规律的,但是江苏的城镇非农人口天气预

报而低于全国均匀数。因此我们以为,至2010年江苏城镇非农人口比重达到40—50%,还是

有可能的。
江苏的城镇二、三产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力,将取决于营造新的城镇,并以此作为一个重要的

突破口,县城的市镇人口的规模发展为10-20万人,乡镇的市镇人口发展到1—3万人。加快

发展农村小城镇,增加城镇人口,其理由有二:一是全社会从业人数按三次产业化分,江苏

从业于第二产业的比重十多年来一直比全国高12.4个百分点。第一产业的比重又比全国低10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低于全国1.8个百分点市镇人口低于全国4.0个百分点。二是1995年江苏

乡镇企业产什占农村社会总值的比重达85%。在农村已有相当比重的农村家庭连续多年来,

其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均收进已达到或超过城市人均水平,已经不存在把责任田或口粮 田

作为生活的退路或人生保险。
二、跟踪样本村劳动力转移的实证分析,乡镇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由私营和家庭产业替补了

这种变化,而且不同的经济区域有不同的特点。
为了取得江苏劳动力转移的可靠原始资料,进一步进步专题研究的技师和科学性。以下分析

所选用的资料,来源于中国社科院“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利用和转移研究”课题,在江苏十村

”的跟踪调查和我们的实地考查。在十人瞟中,按区域分布有苏南、苏中、苏北和城市郊区

;按经济结构划分有以乡镇企业、家庭产业和农业为主的村,并在每个村中选择10户进行分

析。因而这种实证分析能反映江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动向。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其总的转移背景从表一可以看出即自1986年以后,农村非农劳动力的转移,使其结构发生了

变化。一是乡办产业从业职员由1986年的11.2%,下降了1994年9.0%。二是村办产业从业人
上一篇:宗族势力活动:一个必须高度重视的社会题目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