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农村劳动力结构变迁的调查与思考(4)
2017-09-21 04:33
导读:村村冒烟”的局面和大量的兼业化。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江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变迁的偏斜性。它包括: 农村总产值结构间的偏斜
村村冒烟”的局面和大量的兼业化。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江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变迁的偏斜性。它包括:
农村总产值结构间的偏斜性,小城镇与农村人口的偏斜性,乡办产业与村办产业的偏斜性。
具体表现在:①农村城市化滞后于农村产业化。改革开放以来“苏南模式”出现了一种现象
,就是经济上的“农村包围城市”,它是由于长期以来小城镇的发展不足,城镇人口比重偏
低,农村城市化速度偏慢而形成的。使城镇人口数目、规模、体系等没有相应扩张,呈滞后
状态。②村办产业数目多,规模小,效益差。“村村冒烟”是农村产业化一开始就带 有布
局分散,结构单一,离土不离乡的缺陷。在跟踪调查的样本村中,农村产业的从业人数,镇
(乡)办产业占17.8%,村办占36.5%。村办产业的过高比重,这不但造成外部基础投资不经济
,而且阻碍了城镇第三产业扫展。③兼业化对小城镇吸收能力弱。大量的劳动力转移的兼业
化,导致了非农就业的高度分散化,形不成规模农业,对小城镇吸收能力弱,也形不成规模
经济。根据对十村100户的 卷调查,大多数农户以为经营土地的目的是为了家庭口粮的占68
%,为了增加收进 占6%为了保住土地承包权的也占6%。而另一方面,又有33%的农户以为家
庭劳力多,土地少。
从灌输农村和跟踪调查本村的非农产业的有机构成,以及镇(乡)办产业、村办产业的内部比
例来看,“村村冒烟”大大影响了小城镇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要解决这一格式,必须
改革现存的户籍制度,在农村劳动力向小城镇的转移中,应伴随着口向小城镇的迁移。在实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施中,可选择非农收进连续多年且定打听靠来源的农户,使他们的就业转移与户口迁移及农
村城市化同步进行。让他们转进小城镇,这是由于现有的大城市的福利政策具有某种排它性
,而且大城市的生存用度高于小城镇。另外,一些农民的自身素质,也难以在城市获得生存
用度,难以获得住房等。这说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结构变迁,关键是加快农村区域内的
小城镇建设,即县城和乡镇。当然,我们也不要排斥他们进进大中城市。
四、在超前理论的指导下,要熟悉到现代农业技术对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作用,农村劳动力的
结构变迁是农村产业化和城市化的伴随产物,农村城市化是农村人变为城市人的关键。
1.要熟悉到现代农业技术在劳动力转移中所发挥的作用〓要进一步探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以科技进步为我国农村经济再上台阶的根本动力。随着农村
劳动力结构的不断变迁,以及农村科学技术的推进。农业生产的技术进步将进一步促进农村
劳动力的转移,而劳动力的转移将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使农业规模经营成为可能。1994年
灌输农业大量引进和推广“中间技术”、“适用技术”,全省农业科技进步所占比重达47,
比八十年代初高15个百分点,比全国均匀高19个百分点,作物栽培向模式化、轻型化方向发
展。全省2000多万面小麦栽培全面推广少(免)耕技术,省工、节劳、节本、节能。水稻重点
推广抛身和肥床旱育稀植,这不但解决了农民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且增产作用明显。这场适
用技术的静静革命,将为今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带来了更宽广的远景,并使农业开释出
更多的非农劳力。
2.要熟悉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的裨和重要标志〓农村已有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转移;新增劳动力资源从流进农业部分为主到流进非农产业部分为主,这是农村产业化和城
市化的伴随产物,与经济发展有着必然联系,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他取
决于城市发展的空间;取决于农业发展为其提供的支撑能力,取决于进步乡镇企业在市场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