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考_交通物流(2)
2013-05-26 01:12
导读:学生工作中要加强自信心和承受挫折能力的培养和教育当代大学生是 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 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学生工作中要加强自信心和承受挫折能力的培养和教育当代大学生是 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 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但近几年部分学生自信心明显不足, 承受挫折的能力堪优大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 在个别地区和高校还比较严重。因此, 学校应建立心理健康
教育咨询室,每周定时接待学生来访; 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建立心理健康资料档案,对心理问题高危人群提前做好排查和重点预防工作。
学校应把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课程纳人教学计划,从正面教育培养青年学生对挫折的认知能力。另外,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活动,锻炼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
学生工作要把
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全过程,并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 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 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 因此, 要突出理想信念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 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坚持德育与管理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工作之中。
加大 两课 教学改革力度, 实行 两课青年教师导师制度, 集体备课、评课制度,创新和改进 两课 教学的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 增强 两课 教学在德育中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充分发挥 两课 教学在德育中的主渠道、主课堂、主阵地作用。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结合高职学生工作实际, 及时更新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一是要把握时代性,利用信息技术和手段拓宽教育渠道。二是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不同重点, 有针对性地开展高职教育管理。三是要结合重大庆典节日, 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提高学生文明道德理念和道德品质。如通过军训进行国防意识、吃苦耐劳精神和纪律教育; 通过开展创建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和做文明大学生 活动, 提高学生自我约束能力; 通过运动会,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拼搏精神和自信心; 通过开展诚信教育活动, 使学生懂得讲诚信光荣、守诚信可敬。
四是要注重舆论引导, 通过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来教育、引导、激励学生。如开展先进表彰活动, 宣传报道
校园的先进个人及事迹。
学生工作要以提商文化和职业素质为, 力点, 在综合素质教育的途径上创新学院学报第 卷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着力培养他们的文化艺术修养和阅读欣赏水平; 加强社团文化、宿舍文化建设, 强化社团和宿舍的育人功能; 加强学校广播、网站和院报等宣传文化阵地的建设和管理, 坚持正确的文化舆论导向。
要依靠班集体和社团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开设以培养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的知识与技能讲座,形成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 使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增长知识, 锻炼能力,提高职业道德素养。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和特长,发挥非智力因素优势,培养群体合作精神和服务奉献精神。
学生工作要切实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同时, 视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专职辅导员聘用机制。要广纳贤才, 保证新进辅导员具有较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较丰富的管理经验和较高的学历层次。实行优先 政策, 吸引优秀中青年教师担任政治辅导员, 优先推荐提升有专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经历的同志担任党政管理干部。对于职称评定, 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考虑专职辅导员。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实行切实可行的辅导员考核和奖励办法。如建立学生实绩学生会检查结果9 及学生侧评各占一定权重的考评办法等。每学期对辅导员队伍进行制度化、规范化有教材、有一定的学时数等9 的
培训 次, 合格者发给辅导员培训上岗证书。
重视和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关系到学校的稳定和发展。要举办学生干部培训班进行专题辅导,建立学院党政领导、辅导员与学生干部联系制度, 学生干部工作例会制度, 引人竞争机制,实行学生干部动态管理制度。必须在各方面支持他们的工作,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总之, 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复杂、琐碎而繁重, 只有不断学习借鉴先进院校的有益经验, 积极探索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路子, 并且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 坚持以人为本, 强化科学管理,完善规章制度, 加强思想教育, 重视队伍建设,才能更加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大批应用型高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