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在生物课堂中的运用
2013-04-30 02:44
导读:生命论文毕业论文,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在生物课堂中的运用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毕业
华东师范大学第1附属初级中学
毕业
华东师范大学第1附属初级中学 / 赵瑛
[ 摘要 ] : 根据中学生物教学的目标和要求,以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以实际教学经验为基础,浅谈“任务驱动 ” 教学方法在初中生物课堂的应用。
[ 关键词 ] : 生物教学、任务驱动、建构主义、
生物学是1门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社会实际紧密相关的自然科学。目前在没有升学考束缚的情况下,正是初中生物教师大胆革新的时机。近年来我力求在教学中让学生由“被动学习 ” 转变成“主动探索 ” ,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社会需求。尝试以“任务驱动 ” 教学方法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即教学中通过任务来驱动学习进程,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成为学习的主体,以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建立。
1、“任务驱动 ” 教学方法的内涵
“ 任务驱动 ” 首先必须让学生了解学习情境,产生完成某1学习任务的动机;其次是了解和分析学习任务,提出完成这1任务的可能方法,探讨完成任务的可能手段,制定行动计划;接下来利用预定的方法、手段获取信息。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与技能。为让学生对自己完成任务达到的程度有清楚的认识,教师还应在学生表述完成任务的方法、过程、原理、收获的同时给出必要的评价。
2、“任务驱动 ” 教学方法的实施
设计好生物学习任务是应用“任务驱动 ” 教学法的关键。任务的设计要始终围绕着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逐步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任务的设计还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及认知规律,使之结构巧妙、逻辑严密、井井有条、张持有度,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即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又必须学习、探索新的知识,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即所设计的任务应让学生通过“跳1跳 ”“ 摘桃子 ” 才可以完成。我的方法如下: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1 、以设计令学生感兴趣的“任务 ” 驱动学生学习的动机
兴趣和动机密不可分。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1个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1种强烈的欲望。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所以生物教学的设计如果没有任何兴趣可言,那将会扼杀学生掌握生物知识的意图。而每节课的问题应依教材而定,既可以当场提出,也可以提前布置。
( 1 )课上直接布置任务如:学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以介绍遗传学之父 ---- 科学家乔治 ? 孟德尔在豌豆试验田里进行的1系列杂交试验来调动学生兴趣,引出生物具有遗传现象。再讲清遗传性状的简单规律,告知控制性状的基因有显性隐性之分。学生就会问:如: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其意义何在?连接父母与孩子的“桥梁 ” 是什么?父母是将性状直接遗传给孩子?还是将控制性状的基因遗传给孩子?等关键性的问题。
然后,我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将事先收集的小金鱼和金鱼妈妈的照片发给每组学生,让学生比较小金鱼和金鱼妈妈各种性状,找1找遗传规律,同时来推测小金鱼爸爸的性状表现。
通过两代金鱼的性状表现理解生物具有遗传的规律。再进1步阅读课本,学生就会在学过的知识小河中搏击,通过积极思维,最终恍然大悟,从而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 2 )提前布置任务:可根据生物物候恰当布置学生进行连续1段时间的观察活动。如在讲《无性生殖》时,提前2个多月将虎耳草、吊兰等植物放置在教室中,由课代表负责管理,全班同学利用业余时间观察,到春天来临只见其走茎从叶丛中钻出,然后走茎上慢慢地长出叶片,将气生根取下栽种于花盆中又是1棵植物,学生理解了原来新植物的产生并不1定需要经过种子,茎也能进行繁殖,这就是“无性生殖 ” ,此时学生对无性生殖的理解更形象化。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seac.com )
可见,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建构生物学科的知识结构,更为重要的是这1过程能使学生掌握生物学科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索、合作、创新的精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1步激发求知欲望。这里,教师要有1张时间表,使学生有足够的观察时间,能洞察生物生长的过程,通过他们的亲身实践,追根究源,把生物学“活 ” 了。
2 、以“任务 ” 驱动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思考、培养完成任务的能力
生物学本是1门实验科学,实验是进行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它能把书本知识由抽象到具体,变无形为有形,有利于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
如:讲到《植物体内的物质运输》中有关茎的输导作用时:提出茎位于植物叶和根的中间部位,它具有什么作用?能否通过实验现象来说明。
我事先在每个小组的实验台上放置几盆叶片已经萎蔫草本的植物,请学生想办法救活这些植物。学生首先想到:立刻给植物浇水。如何浇水?有的学生说:直接浇在叶片上;有的学生说:浇在盆里;还有的学生说:叶片和盆里都要浇。
然后请学生按自己的方案给植物浇水。不1会儿,只见往叶片和盆中同时浇水的植物萎蔫的叶片舒展挺拔的速度最快;其次是只浇盆里的;而只浇叶片的植物萎蔫的程度没有明显改变。想1想原因?学生经过1番讨论,认为水分1定是由根毛从土壤中吸收,然后由茎输送给叶片的,叶片直接吸水的能力则较弱。这样学生不仅了解根的吸收作用,还扩展了叶能吸水的知识。
又如何证明茎具有输导作用?我在实验桌上放置显微镜、夹竹桃枝条、红墨水、玻璃瓶、剪刀等的材料,让学生设法进1步证明。
学生纷纷摩拳擦掌:有的小组将夹竹桃的枝条放在盛水的玻璃瓶中(第2天从横切面上不易观察);有的小组学生将红墨水稀释以后将夹竹桃的枝条放入其中(第2天发现整条茎的横切面上被染上红色的仅仅是1部分);有的小组学生将环割的1圈的夹竹桃枝条插在稀释的红墨水中(第2天发现整条茎的横切面上被染上红色的也仅仅是1部分);还有的小组学生即将夹竹桃的叶片全部摘除后插入稀释的红墨水中(第2天发现茎上部的横切面上没有染上红色)等。
(转载自http://zw.NSEeC.cn科教作文网)
此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验结果,找1找实验成败的原因,再通读教材,学生基本上能清楚的解释:从茎的横切面及纵切面上可以观察到茎大致有3部分构成。被墨水染红的是木质部,原因在于木质部有着向上输导水分无机盐的导管等问题。
然后,让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进1步的分析可知:如夹竹桃枝条放在水中,而水因为是无色透明的液体,所以不易观察;环割1圈的枝条并不影响水分的运输,因为输导水分无机盐的结构在木质部;摘除叶片的枝条茎的上部没有染上红色,我告诉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还要学到叶的另1功能:蒸腾作用,其实水分的运输与叶的蒸腾作用产生的蒸腾拉力有关。
还有的学生提出将置于稀释红墨水中的枝条多放几天情况会怎样呢?继续实验,几天后将置于稀释红墨水中的枝条取出,再看横切面时,发现横切面几乎全部染上了红色。分析原因可知:夹竹桃枝条放在稀释的红墨水中由于时间过长产生了横向运输(这是细胞之间存在着渗透性吸水的缘故)。此过程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在实验观察中得出结论,使学生对新的知识点心领神会,植根脑海,形成深刻的记忆,且激发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 、以“任务 ” 驱动学生将学习从课内拓展到课外,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生物与环保息息相关,将生物知识渗透到环保教育中,以拓展性课外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扩大视野,为学生探究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环境。
如:第8章《生物类群》讲到节肢动物甲壳纲时,我以常见且易取材的水蚤为例,介绍目前水蚤在水环境污染监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让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水蚤的心跳。
水蚤真的具有监测水质污染的作用吗?如何进行检测?兴趣小组的学生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行了1番探索。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Ec.Cn编辑整理) 学生为实验选择的液体有:盐水、糖水、烟丝浸出液、矿泉水等进行实验。只见学生先用滴管将水蚤吸放在具有凹窝的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吸取多余水分,在低倍镜下,找到位于背部的心脏,用秒表计数水蚤的每分钟心跳数,记录在事先设计好的表格中;然后将准备好的各种液体分别滴加在载玻片的1侧,用吸水纸在另1侧进行引流,让水蚤处于不同的液体中,再记录每分钟的心跳数,填入表格中,以便进行比较。每次实验至少重复 3 遍。最后对实验收集的数据用算术平均数进行统计,得出结论。
通过对水蚤在不同液体中的存活时间来监测环境中水质变化的探索,使学生在实验中初步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步骤,了解了科学研究需要周密的考虑,精细的操作,树立起严谨的科学态度;其次,实验时要边观察边进行计数,学生双眼观察显微镜的技能也得到了提高。同时,还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了加强。
4 、对“任务 ” 驱动中学生闪耀出的智慧火花应及时地给予评价,使学生自信心倍增
教师应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也就是说只要看到学生积极参与,就要鼓励;只要学生在努力探索,就要表扬,尽最大可能争取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探究行列。评价包括来自教师的、学生本人的及学生之间3种形式。
如:上生物的养料贮藏1课时,将胡萝卜、甘薯、马铃薯、慈姑等实物放置于实验桌上,让学生找出根与茎的主要区别究竟在哪儿?学生将所学的有关茎和根的知识加以回忆,通过实物比较最终能总结出:茎上有芽和节,根则无。对此教师应马上给予高度的表扬,然后再让提醒他们细细观察,除了茎上有芽和节外,还有鳞片 , 如在马铃薯的芽眼里轻轻拨1下就可见微小的鳞片,而慈姑的节上有1圈褐色的鳞片。这样既有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的结论,又有教师的点拨,相信学生对茎和根的区别将深留在脑海中。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再如:在上述的水蚤监测水质的实验中,学生发觉香烟浸出液中水蚤心跳从快到慢以至“夭折 ” 。联想到马齿苋具有防止血栓的作用,只见有的学生将马齿苋的植株包在纱布中,然后将其捣碎取汁,滴加在奄奄1息的水蚤中,来探索马齿苋的功能,兴趣盎然。还有由于水蚤代谢旺盛,选择载玻片时也经过1番探索,最后选择带有凹窝的载玻片让水蚤有更多的生存空间,使观察效果更好。
以上这些办法都是学生在具体操作中积极思维的结果,我马上给予评价,这样对树立学生的自尊、自信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更能驱动学生强烈的创作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体验到成功者的快乐,产生为自己骄傲的情感,从而对主动学习乐此不彼,充满兴趣。同时学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增进了友谊。
3、实施“任务驱动 ” 教学方法的体会
“ 任务驱动 ” 教学是以建构主义为基础,它强调教学就是要让所有的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通过实践我深深感到:对学生而言,学习是主动建构知识,而不是接受知识的过程,对教师而言,教学是支持建构知识,而不是灌输知识的过程。在实践中我的体会如下:
1 、“任务驱动 ” 教学方法的运用,使学生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始终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不再只做教师的“收音机 ” 。
2 、“任务驱动 ” 教学方法的运用,推动了生生及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强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我似乎看到了小“法布尔 ” 的影踪,理想在孕育。
3 、“任务驱动 ” 教学方法的运用,给学生以更广的思考余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生物课生机勃勃,天地广阔,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 、“任务驱动 ” 教学方法的运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提高自主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总之,我在从事“任务驱动 ” 的教学实践中,常常被学生能以难以置信的兴趣投入到生物学习中来,积极的完成学习任务而感动,同时发现学生能更好的掌握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将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与思维方式迁移到后续的生物学习和自己的生活中去。作到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自觉将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可见,“任务驱动 ” 生物教学模式在生物教学领域的运用具有极大的潜力!
[ 参考文献 ] :
1 、刘作平《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探究》
2 、李良枝、吴俊明的《探索 ” 任务驱动 ” 下的
化学教学设计与实施》化学教育 2004 ( 25 )
3 、上海教学研究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主办 2003 ( 5 )
4 、《现代学校心理
辅导》吴增强等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8 年 5 月第1版
5 、网 www.lwko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