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析科学观的转向及其反思

2013-09-20 01:12
导读:毕业论文范文毕业论文,论析科学观的转向及其反思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论文关键词:后现代科学观;反科学;科学知识社会学;

  论文关键词:后现代科学观;反科学;科学知识社会学;天人合一

  论文摘要:后现代科学观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一种形式,它提出了有别于现代科学观的新观念。从科学观的转向来分析后现代科学观,其中内在着反科学的非理性因素。结合我国现状,重温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走向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建立“科学技术人文学”,并用它来代替“科学知识社会学”,是科学观发展的合理走向。

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科学哲学实现了从逻辑主义向历史主义的转变。20世纪末,又开始了第二次重大转变,即从历史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转变。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发生的两次重大转变表明,科学主义已经趋于衰落,并且正在走向它的反面—非科学主义或反科学主义。逻辑实证主义者所揭示的主题是如何理解当今时代的科学,历史主义者所关心的主题是如何理解科学的历史发展,而后现代主义者所强调的主题是如何理解科学与其他文化的相互关系。这段历史表明,西方科学哲学发生的两次重大转变,实质上是科学哲学重大主题的转换。由于后现代科学理论自身的繁杂性和多元性,人们对后现代科学的评论不一,其中既有理性的分析和比较,也有感性的贬斥和褒扬。对这种以分离、解构、消解和非中心化为手段,具有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和反表征主义实质的科学思潮,要认清其内涵及其在科学哲学发展中的地位,需要动态地、历史地去分析。

  一、科学观的转向:由现代到后现代

要分析科学观的转向,就不能不从科学哲学的两次转向说起。科学哲学的第一次转向是从逻辑实证主义向历史主义的转变。20世纪前半叶,物理学的蓬勃发展,确立了由观察向理论过渡的科学发展模式,以逻辑实证主义为主流确立了科学哲学的学科地位,逻辑实证主义成为科学哲学的传统和主流。以逻辑实证主义为代表的传统科学哲学强调“科学”与“非科学”的绝对界限,拒斥形而上学,固守科学主义阵营,坚持还原论的方法论。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科学哲学“历史主义学派”的形成,预示了科学哲学从逻辑实证主义向历史主义的转变、历史主义的科学方法论从还原论转向整体论。科学哲学的第二次转向是历史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转变,代表人物是费耶阿本德、罗蒂、波普尔。费耶阿本德的无政府知识纲领把库恩的历史主义推向极端,走向无政府主义,宜称“怎么都行”。费耶阿本德的观点同罗蒂非常接近,而且似乎反科学的色彩更加浓厚。逻辑实证主义一般被称为认识论的基础主义,但自从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之后,持这类基础主义的哲学家几乎都销声匿迹了,后现代主义者哲学观点表现为从传统科学哲学的基础主义、本质主义转向反基础主义和反本质主义,从科学认识论转向鼓吹认识论之死,从拒斥形而上学到终结形而上学。

后现代科学观是针对现代科学观来说的,现代科学观就是传统科学观,传统科学观是在近代科学的影响下人们形成的对科学总体的认识。从16世纪中后叶开始,以哥白尼、牛顿为代表的传统科学观相信,科学是惟一正确的知识,是永恒的真理。笛卡尔就曾说:“给我物质和运动,我将为你们构造出世界来”,相信科学可以改变一切。“自然科学的惟一目标就是更坚决地建立和发展人类优于自然的力量和统治,反对将自然知识看做是目的的本身的观点。在20世纪前半叶,以科学技术的工具理性为支撑,两次世界大战造成了人类文明史的黑暗时代。战后,在科技的促进下,资本主义强国很快在战争的废墟上站起来。然而,先进的科学技术带来的负面效应越来越明显,科学技术犹如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引发了严重的“全球问题”,像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短缺、核威胁等,科学的圣洁形象已经遭到现实的普遍质疑。科学的社会文化基石及其内在的人类学意义彰显出来,而科学观也随之转向对终极人文关怀的强调与关注。

上一篇:试析走向“类”经验的处置与表达—论当代“女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