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论文摘要:党委统一部署,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高校德育管理体制,应当说是一项重大改革。其中对“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新概括,是新中国学校德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多方面对这一新的德育管理体制实施主体进行了阐释。
论文关键词:行政系统;德育管理体制;新主体论
中共中央在1994年8月发出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都要加强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不管学校实行何种领导体制,校长都要对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负责,在党委(总支,支部)的统一部署下,学校都要建立和完善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德育管理体制。要把德育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在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的各个环节上”。接着,原国家教委又在1995年5月颁布实施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中要求:“党委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核心,应研究德育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任务和重要问题,主持制定德育的总体规划与实施计划,定期分析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和德育工作状况。在党委的统一部署下,建立和完善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德育管理体制,校长对学生德、智、体全面负责。”
以上两个文件都十分明确地规定了学校德育管理体制应当是在党委(总支、支部)的统一部署下,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这一规定,对长期以来实行的党组织既部署又实施的德育管理体制,应当说是一项重大改革。其中对“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新概括,是新中国学校德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是以学校德育管理体制理论新突破为依据的新主体论
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关键在于党的正确领导与科学管理。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学校德育工作,并且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加强党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逐步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领导制度和管理体系,把各方面的力量统一起来,形成合力,加强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为提高德育效果发挥了重大作用。可以说,每前进一步,都要求学校德育管理体制理论的突破与之相适应,而《意见》和《大纲》突出强调的“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正是在总结新中国50多年来德育管理体制改革经验基础上,以德育管理体制理论新突破为依据的新主体论。
第一,“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是对传统的一元化领导管理体制予以否定的主体论。新中国建立以后,随着党的组织在大学内公开化和学校党委的建立,学校党建工作得到加强,一些党员干部走上学校领导岗位,使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作用得到实现,党的政治核心地位得到保证。进入60年代后,党对国内外的政治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在党的工作中确立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指导思想。教育部门的一些负责同志也过分夸大了大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在德育领导体制上更加强化党组织的领导作用。1964年以后,一些学校根据中共中央批转的《高等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政治工作和建立政治工作机构试点问题报告》的精神,设立了政治部,作为行使学校党委职能的工作机构和学校主管政治工作的行政机构,实际上进一步消解了校长和学校行政对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使学校德育管理体制逐步走向“一元化”的领导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的弊端主要是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削弱了行政及教学系统的德育责任,导致了德育与业务工作彼此游离的“两张皮”现象。
第二,“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是重新赋予德育管理体制新含义基础上的主体论。长期以来,我们把德育领导等同于学校党委领导,即使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的领导体制,基本上强调的仍然是党委的领导作用,形成了党委对思想政治工作和学校行政工作实行统一领导的工作格局,即形成了党委领导、党委负责,党务系统和党的基层组织负责实施的领导管理体制。《意见》和《大纲》强调要全面认识德育管理体制的新含义,认为“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和必须按照高等教育的规律来建设高等学校德育领导体制,要把德育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在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的各个环节上。如果说党委领导注重政党的优势,发扬党的战斗力,控制力和影响力的作用,重点是从性质把握德育主导地位,那么“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新体制,重点则是从德育效绩出发,着力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形成齐抓共管、齐心协力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