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社会保障的伦理道德功能和意蕴(5)
2014-09-30 01:39
导读:总之,深究社会保障的内在的社会心理基础和凸显的人文关怀机制,我们认为它渗透了一种强烈的伦理道德积淀以及在此基础上萌生而出的道德同情。个体
总之,深究社会保障的内在的社会心理基础和凸显的人文关怀机制,我们认为它渗透了一种强烈的伦理道德积淀以及在此基础上萌生而出的道德同情。个体的道德同情作为一个整体反映了他(她)所面对的社会秩序,不管是社会同情还是个体道德同情,都是社会的一个特殊部分[21]。转型社会的紧张生活增强了社会的无序性和社会个体对未来的难以把握性,同时也增强了对个人的过度刺激。在这样一个充满变革和算计的社会当中,就更需要更多的真正的同情心(即罗素所认为的“善感性,”指的是“容易触发感情、特别是容易触发同情的一种气质”[4](P213))的开放,在每个人自己的内心唤起我们正在援助的个人所具有的态度,这种马克斯·韦伯视野中的“解释性理解”层面上的“同情”应该成为现代社会生活对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拣拾社会保障的伦理意蕴,有助于发掘人们心中的文化道德资源,这必将有助于进一步促进我国社会保障工作的进行。
:
[1]岳天明.人道思想是保障的灵魂[M].社会保障制度(人大复印资料),2002,(8).
[2][法]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3]岳天明.试论个人社会化的标准与目标[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版),2001,(4).
[4][英]罗素.西方史(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5]朱玫.美国的老人[J].国外社会科学,1992(1).
[6][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7][美]弗朗西斯·福山.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8][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下)[M].北京:三联书店,1997.
[9][奥地利]迈克尔·米特罗尔、雷因哈德·西德尔.欧洲家庭史[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中国大学排名 [10][美]彼特·布劳.不平等和异质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11][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12][美]爱德华C·斯图尔特&密尔顿J·贝内特.美国文化模式:跨文化视野中的[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13][美]弗朗西斯·福山.的终结及最后之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4][美]乔治·赫伯特·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15][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结构化大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16][美]彼德·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17]张国珍.善与恶的角逐[M].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18]景天魁.底线公平与社会保障的柔性调节[J].社会学,2004,(6).
[19][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0]吴忠民.论公正的社会调剂原则[J].社会学研究,2002,(6).
[21][美]查尔斯·霍顿·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