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试析知识化和功利化正使大学文学教育远离文学

2014-10-10 01:16
导读:毕业论文范文毕业论文,试析知识化和功利化正使大学文学教育远离文学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论文关键词:文学教育 教学知识化 学习功利化 

  论文关键词:文学教育 教学知识化 学习功利化

  论文摘要:近年来大学文学教育存在的两个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教师的教学知识化和学生的学习功利化。前者是指教师把文学仅仅当成一种知识进行传授,忽略文学的艺术属性和审美育人的功能;后者是指学生在把文学仅仅当成一种知识来接受之后,整体性地放弃文学教育最重要、最独特、最不能忽视的大量的文学阅读。这两个问题给大学文学教育带来的后果令人忧虑。

  近年来,大学文学教育出现种种问题,引人注目,报刊上相继发表一些有见地、有分量的文章讨论这些问题。但从总体上看,由于论者所处的位置、角度乃至立场多有不同,所以提出的论题、形成的认识和给出的结论也多有不同,甚至存在着相互间的抵悟和纠缠不清的现象。

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个角度看,大学文学教育,无论是作为公共人文素质教育或通识教育的文学教育,还是作为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教育的文学教育,都存在着两大问题—教师教学知识化和学生学习功利化,这两大问题正使文学教育远离文学。

  一、教师教学知识化使大学文学教育刻板、教条、贫乏、单一

知识化是近年来大学文学教育存在的最大、最根本的问题。它主要表现为:文学教育者把文学仅仅当成一种知识进行传授,忽略了文学的艺术属性,忽略文学作为艺术的最本质的特征—形象,以及与之相生相伴的具体生动、丰富多彩的感性存在,而完全演变成与其它人文社科没有区别的理性和逻辑的形态。这种状况的产生,一方面与商业社会和后现代文化的语境有关,信息化、生产化、实用化是直接诱因;另一方面也与文学这种老学科未能及时转型和更新有关,比如当铺天盖地的文化热到来之时,文学研究没来得及找到新的立足点便匆匆汇入文化研究的大潮,以致淹没自己的个性和空间,而这势必也殃及到文学教育的领地。

这可以用两个最明显的例证来说明。一是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的所谓大众化,学生人学后一、二年级的基础平台打通,公共课、通识课迅猛增加,专业课被迫大幅度削减,可一些教师却还死抱着90年代、甚至是80年代的发黄的讲义上讲台,课时不够用,又得完成教学任务,怎么办?只好舍其血肉存其骨架,于是血肉丰满的文学作品被处理成瘦骨嶙峋的文学知识。二是文化研究对文学教育的影响。可以说,近年来纯粹的文学研究越来越少,而文化化的文学研究正如有人讥讽的那样—“文化像个筐,什么都往里装”,以至于这种研究到后来几乎成了一种凌空高蹈、漫无边际、“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玄学”。一些教师,特别是一些年轻的教师,喜欢赶时髦、追风头,对之虽图圈吞枣却全盘接受,干脆把文学课改成了文化课,借此弥补自身文学修养的不足。

作为艺术的文学被知识化以后,只能按照一般知识的传授方式进行“教育”,也就是我们所习惯的概念、判断、推理,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老掉牙的模式与套路。从大条“一二三”到小条“123",虽然讲授者条分缕析,环环相扣,可接受者接受的都是“理论”、“信息”形态的东西,而且是僵死的、固化的东西,这不仅使讲授的客体—文学艺术失去原有的鲜活和灵动,也导致接受者主体—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失去原有的鲜活和灵动。对此,北京大学的温儒敏教授感触颇深:“有些学生刚上大学时还挺有灵气,有悟性,可是训练了几年下来,似乎占有了一些理论,但文学的想象力和悟性反而减少了,离文学也远了。”而上海师范大学的薛毅教授,则一针见血地指出:“文学教育在文学之上,建立了一套顽固、强大的阐释体系,它刻板、教条、贫乏、单一,它把我们与文学的联系隔开了,它取代了文学,在我们这个精神世界已经极度乏的社会里发挥着使其更为乏的作用。”

  二、文学教育知识化带来的直接后遗症是去审美化和去育人化

古今中外,文学史上的名篇佳作灿若星河、美不胜收,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从中受到美的滋养,美的熏陶,美的洗涤和净化,并由此培养起美的眼睛、美的情感、美的灵魂,最终进人美的世界,享受和创造美的人生。“美”,是文学和文学教育的内核、起源乃至归宿,是文学和文学教育的生命和独特魅力之所在,这正如文学史家司马长风所言:“文学和艺术之可贵,是因为她们牵引我们进人一个忘却现实利害关系的世界,使我们间歇地解脱功名利禄的束缚,洗涤在剧烈的人群竞争中所受的创伤,使我们跳开短暂有限的人生,看一看这瞬息万变的世界,在有限中见到永恒,在污泥中嗅到花香,在苦乐悲欢的尽头觉解人性的庄严。”

上一篇:浅论国有股减持与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辩证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