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试析从孔子的启发教学看今天的课堂提问

2014-11-12 01:38
导读:毕业论文范文毕业论文,试析从孔子的启发教学看今天的课堂提问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论文关键词:语文课程改革 启发式教学 课堂提问

  论文关键词:语文课程改革 启发式教学 课堂提问

  论文摘要:无疑,语文课程改革走到今天已不再仅仅是一个理念、一个事实、一个梦想;新课程的步伐无论怎样艰辛,怎样满珊,都已变成一种坚守、介入和追求。新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必须彻底褥弃三尺讲台,一人唱戏的教学方法,建立适应当代中学生特点的启发式教学模式。笔者尝试通过巧设疑问,激发兴趣;提问有“度”,切中肯萦;创设情境,综合延展三种措施改进课堂提问方法,更好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组织体现新课改精神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机的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语文课堂教学。

  两千多年前,教育家孔子说:“不愤,不启,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意思是:诱导学生,不到他心里想弄通而未弄通的时候,不去开导他。比如一个东西有四角,教给他一个角,他却不能由此而推出其他三个角,便不再教了。

这就是“启发”的原意,也是世界上破天荒提出“启发”的含义。可见,中国是“启发”的故乡,是“启发”的始祖,这是中国对于世界教育的卓越贡献,也是值得中国人引为自豪的,可是两千多年后,一篇《语文忧思录》将现代语文课堂教学置于一片声讨之中,名人学者纷纷发难,指责语文老师将学生教得没有生气,成了应试教育的机器人,扼杀了学生的聪明才智,没有发挥他们的创造思维。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众多的报刊媒体在热切关注着,热心语文教改的人在出谋划策。我们认为当今语文教学的主要弊病出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越姐代厄上,许多老师把大量的时间用来备教参、备教材,忽略了接受对象是一群有血有肉、有激情、有思维的生命个体。教师分析课文,照搬教参,即使牵强附会也不敢越雷池一步,唯恐在高考中答案不与权威的教参保持一致而“误人子弟”。结果面面俱到,支离破碎。讲了难点,强调重点,宝贵的45分钟在老师的口若悬河中逝去,学生得到的只是标准答案,看笔记一头雾水,考试一脸茫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严重受挫,创新思维和求知欲望遭到了无情的抑制,难以品尝到思考的快乐和成功的乐趣,厌学情绪日益严重。上学期我校组织学生评教,各班得分最低者均为语文老师,呕心沥血不被人知,教师怨声载道,埋怨学生启而不发。我们认为目前教学运用启发不成功的症结在于“患不知人”,在于没有解决好启发的可能性(条件)与艺术性(方法)。

语文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而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是无限的,三尺讲台一人唱戏的教学方法必须彻底摒弃,教学活动是流动的,教学过程是双边的,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才能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汲取。课堂是求知的地方,既为求,则必有疑。不是学生“启而不发”,而是老师“启不得法”。宋代学者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者。有疑者却要无疑。”有人说:“思维自惊讶和疑问开始。”出色的提问能激发学生认知的兴趣,激起学生内部己知与未知的矛盾,引导学生去探索要达到的目标的途径,获得知识和智慧,养成X工ANDA工善于思考的习惯,提高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提问的作用能否得到发挥,取决于教师提问的机智、技巧和契机。

教师设置的问题,单就认知领域,布卢姆就把它们分为知识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应用性问题、分析性问题和综合性问题。具体到一篇课文,提问的天地是非常广阔的:字的构造、词的意义、句子的组成、语外音、话外意,行文思路,文章结构随处可问、随处可疑。但决不能处处设防,每处必问。这就需要对问题进行研究选择,需要问的才问,值的问的才问,不能为问而提问,更不能为追求表面的课堂气氛而哗众取宠,本末倒置。切忌设计像“好不好”“是不是”之类属于回忆性质而不带有激发创造性思考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有研究发现,这类问题在目前的课堂提问中大概占60%-80% )。这种一问齐答式,看似热闹,气氛活跃,却无实际价值。因为学生不假思索就可以应答,“是”或“不是”。缺少思维的过程,是一种典型的滥问,只有多设计“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判断的空间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上一篇:试论体育院校网球专项教师的在职教育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