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中国的人口结构变化与就业前景(3)

2015-01-17 01:04
导读:根据联合国1990年出版的《世界人口监测》提供的划分,中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低生育率国家的行列。在低生育率国家中,中国人均国民生产


根据联合国1990年出版的《世界人口监测》提供的划分,中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低生育率国家的行列。在低生育率国家中,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最低,城市化水平仅高于泰国,也处于低水平阶段。与60年代后期同中国生育率水平相近的国家或地区相比,中国是生育率下降幅度最大的国家之一。1990年,虽然中国生育率水平比亚洲(3.3%)、拉丁美洲(3.5%)和非洲(6.1%)都低,但同欧洲(1.7%)和北美(2.01%)相比仍然较高。

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庞大,尽管总和生育率已降至2%的低水平(1992年),但每年人口仍净增近2000万,人口低生育率和高增长数量之间的矛盾,是中国这一人口大国最根本的特征之一。如此庞大的人口总量和人口增量,无疑给经济和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世界范围内人口控制的实践已使人们形成某种共识,即人口本质上是一个发展问题。“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是我国制定人口与发展战略的基本方针,然而处理人口与发展关系的另一个重要的现实方面是如何充分合理地开发和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它不仅具有深远的社会经济意义,而且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的变化

市场需求与人口规模有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的紧密程度受市场供应弹性的,即市场供给弹性较小时,人口规模会较大程度地影响该商品的需求,反之市场供给弹性大,人口规模的影响就小;同时人口规模的影响还与人口平均工资的高低和工资构成有关。

消费群体对市场的影响具有时滞效应,现期市场需求的影响是前期市场需求对人口规模的反映,而现今的人口规模会由消费价格通过供应弹性影响未来的市场需求。由于人口变化的较大惯性,这种影响也不是短期内表现出来的。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中国是一个总体消费水平不高的发展中人口大国,同时又是近年来消费水平提高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之一。这具体表现在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增长方面,1978年至1994年,按当年价格乡村居民人均家庭纯收入由133.6元增加到1221.0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费收入由316元增加到3179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分别增长355.5%和273.7%。与此同时,农民人均消费由138元增加到1087元,非农业居民由405元增加到3956元,按可比价格分别增长285.2%和289.1%。
这期间,乡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消费增长幅度,前者高出后者70.3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则相反,人均消费增长幅度高出人均生活费收入增长幅度15.4个百分点。这一变化使得城乡消费水平由1978年的2.9:1变为1994年的3.6:1。

同时,这一期间全国人口由96259万增加到119850万,增长24.5%;乡村人口由79014万增加到85594万,增长8.3%,市镇人口由17245万增加到34301万,增长98.9%,成为中国乡村人口转移和人口城市化进展最快的时期,市镇人口从所占比例17.9%上升到28.6%,16年间升高了10.7个百分点。

1999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及指数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2210.3元,(1978年=100)指数为473.5;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5854元,(1978年=100)指数为360.6。
此外,由于国民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总体消费结构和替代性消费结构也发生重要变化,趋向现代消费模式转变。这客观上推动了消费,对生产形成强有力的刺激和需求,推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即便中国人均消费水平仍旧不高,但预示着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有待开发。

中国大学排名



1992年以来中国产品生产能力迅速扩大,市场供求关系也逐渐从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据国内贸易部等单位对全国609种主要商品供求情况,1997年上半年市场供不应求的商品只有32种,占5.3%,大部分是农副土特产品,主要在城市市场;供求基本平衡的545种,占89.4%;供大于求的商品32种,占5.3%。在443种消费品中,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均为供过于求或供求基本平衡。
上一篇:村委会选举程序的社会学分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