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人口结构变化与就业前景(5)
2015-01-17 01:04
导读:2 劳动力在不同产业中的配置状况 中国的总人口就业率和劳动适龄人口就业率水平都很高。在中国劳动适龄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总人口就业率提高更快。
2 劳动力在不同产业中的配置状况
中国的总人口就业率和劳动适龄人口就业率水平都很高。在中国劳动适龄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总人口就业率提高更快。1982年普查时,中国总人口就业率为51.9%,1987年提高到54.74%,1990年提高到57.25%,中国总人口就业率高于发达国家,更高于一般发展中国家。比如同时期美国、日本、英国和法国总人口就业率分别为46.1%、48.4%、43.9%和38.3%。1999年中国总人口就业率为56.06%,比十年前略有下降。
截止到1999年底,我国劳动适龄人口中的就业人口有70586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口21014万人,乡村就业人口49572万人。1990年我国劳动适龄人口中的就业人口有6.1亿人,占总就业人口的94.34%,1982年这一比例是95.34%。
根据就业人口与劳动适龄人口所得的劳动适龄人口就业率,1982年和1990年分别为83.19%和84.17%,而1999年则为85.11%。1990年劳动适龄人口中就业人口的平均年龄是33.74岁,比1982年的27.10岁高出了6.64岁。就业人口中25-29岁组的比重最高,说明劳动力的总体年龄还是比较轻的。各行业中,农业就业人口的文化程度最低,三分之二文化程度在小学及以下。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的文化程度最高,41.38%具有大专以上文化,31.03%具有高中和中专文化。其它各行业在农业和业之间。1999年全体就业人口中文盲和半文盲所占比重仍为11%,小学文化程度占33.3%,初中39.9%,高中11.9%,大专以上3.8%。
根据三次产业划分的就业结构状况是反映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发达国家一般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低于10%,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为20%-40%,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为50%-70%。从就业人口的三大产业分布看,1990年中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72.3%,第二产业占15.32%,第三产业占12.83%。与1982年相比,一、二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有所下降,第三产业有所提高。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与1990年相比,1999年第一产业比重显著降低,减少69.29%;第二产业比重有大幅度的提高,增长150%;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从1990-1999年的十年间该产业比重增长217%。但是无论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都明显偏低(按同时期数据相比)。(见表1)
中国第三产业发展不足,体现在总量不足和结构性失衡两个方面,特别是后者,表现为传统的服务性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很大,新型的经济功能较强的第三产业比重较小。因历史条件和国情不同,各国第三产业人口比例的提高过程不尽相同,如美国从1820年第三产业人口占15.3%到1880年的25.1%、1950年的50.5%、1980年的66%、1988年的69%,走的是“直线式”道路,而日本从1880年的12.1%到1920年的23.8%、1950年的29.7%、1980年的55.4%、1988年的58%,走的是先快、后慢、再快的“曲线式”道路。中国落后的产业就业结构,为进一步工业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吸纳规模巨大的应就业人口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我国工业目前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发展目标是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转化。随着改革的深化,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变与技术进步的过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与目前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技术水平落后的矛盾日益突出,结构性失业在城镇已经非常突出。
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表明,劳动适龄人口达7.31亿,不在业人口为2.03亿,其中劳动适龄人口8816万人,占全部劳动适龄人口的12%,扣除其中在校生、离退人员、料理家务、丧失劳动能力及其他五部分人口后,余下的1456万人,就是在就业压力方面最有的人口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