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农村人口流动研究概述(9)
2015-01-20 01:44
导读:尽管近代农村人口流动现象十分普遍,而且流人城市者不绝如缕,但究竟会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传统人口的城乡结构呢?姜涛在《中国近代人口变迁及城乡人
尽管近代农村人口流动现象十分普遍,而且流人城市者不绝如缕,但究竟会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传统人口的城乡结构呢?姜涛在《中国近代人口变迁及城乡人口结构的现代启示》中认为,中国传统的人口城乡结构具有高度的稳定性,近代总体上城市人口的增长并没有超出乡村人口增长的速度,尽管城市近代化成分不断扩大,但并没有真正动摇传统的人口城乡结构。他在另文《近代乡村人口阶级结构稳定性初探》中,考察了自清初至土地改革前夕的近代乡村人口的阶级结构,对其稳定性作了论述,认为清至民国中国乡村社会中两大阶级——地主和农民已没有明显的社会等级上的差异,因而人口的增长、土地的不断集中都不是引发社会危机的真正根源⑩。
————————————
①林仁川、王蒲华:《清代福建人口向台湾的流动》,《历史研究》1988年第2期。
②华立:《十八世纪中国的人口流动与边疆开发》,《清史研究》1993年第1期。
③梁玉多:《谈我国近代移民对巩固边疆的作用》,《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4年第1期;张根福:《试论近代移民对巩固中国边疆的作用》,《史学月刊》1997年第5期。
④行龙:《略论中国近代的人口城市化问题》,《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1期;宫玉松:《中国近代人口城市化研究》,《中国人口科学》1989年第6期。
⑤樊卫国:《晚清移民与上海近代城市经济的兴起》,《上海经济研究》1992年第2期。
⑥卢汉龙:《上海解放前移民特征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5年第1期。
⑦宋钻友:《民国时期上海同乡会组织与移民社会关系初探》,《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6年第3期。
⑧陈文斌:《太平天国时期来沪移民的谋生方式》,《社会科学》1997年第12期;《太平天国运动与近代上海第一次移民潮》,《学术月刊》1998年第8期。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⑨任银睦:《清末民初移民与城市社会现代化:青岛社会现代化个案研究》,《民国档案》1997年第4期。
⑩姜涛:《中国近代人口变迁及城乡人口结构的现代启示》,《战略与管理》1994年第4期;《近代乡村人口阶级结构稳定性初探》,《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3期。
上述之外,有关这一时期农村人口流动的论文还有:刘永濂《我国近代江南地区的移民活动》、宫玉松《略论中国近代农村人口迁移的特点和性质》、刘正刚《十八世纪广东移民四川路线之考察》、王跃生《近代中国人口的地区流动》、樊卫国《晚清沪地移民社会与海派文化的发轫》、葛剑雄《移民与上海城市文明的发展》、董龙凯《光绪年间黄河变迁与山东人口迁移》、钞晓鸿《晚清时期陕西移民人迁与土客融合》、夏明方《抗战时期中国的灾荒与人口迁移》、行龙《近代华北农村人口消长及其流动》、张根福《抗战时期浙江省的人口迁移与地域分布》等①。
————————————
①刘永濂:《我国近代江南地区的移民活动》,《安徽史志通迅》1983年第1期;宫玉松:《略论中国近代农村人口迁移的特点和性质》,《中国农史》1989年第2期;刘正刚:《十八世纪广东移民四川路线之考察》,《中山大学研究生学报》1990年第2期;王跃生:《近代中国人口的地区流动》,《人口与经济》1991第4期;樊卫国:《晚清沪地移民社会与海派文化的发轫》,《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2年第4期;葛剑雄:《移民与上海城市文明的发展》,《探索与争鸣》1997年第4期;董龙凯:《光绪年间黄河变迁与山东人口迁移》,《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1期;钞晓鸿:《晚清时期陕西移民入迁与土客融合》,《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1期;夏明方:《抗战时期中国的灾荒与人口迁移》,《抗日战争研究》2000年第2期;行龙:《近代华北农村人口消长及其流动》,《历史研究》2000年第4期;张根福:《抗战时期浙江省的人口迁移与地域分布》,《历史研究》2000年第4期。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四、几点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