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多元化——中国农民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3)
2015-01-22 02:57
导读:对农民就地多元化进行社会政策设计,首要的原则就是普惠制。这不仅仅是因为农民整体上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而且,还因为贫困农民只有在全体普惠基
对农民就地多元化进行社会政策设计,首要的原则就是普惠制。这不仅仅是因为农民整体上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而且,还因为贫困农民只有在全体普惠基础上特惠,才能获得实在的利益。
其次的原则是调节农民收入与农民消费的差距,创造超值消费的空间,加大农民向城市转移的机会成本,提升农民身份所拥有的价值。让农民的钱比城里人的钱更值钱,100元能够享用200元、300元的消费,相当一部分农民自然就会留在家乡,建设家乡了。
具体而言,社会政策的超值消费设计应明确限定于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主要是进行普惠制的社区卫生服务和社区教育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包括了从预防保健到常见病、多发病的、以及对大病的社区转诊服务。社区教育包括对全体农民尤其是妇女、儿童的健康教育、农业培训、环境保护和生态教育、文化娱乐和活动等等。为了实现这个社区超值公共服务的设计,基本的条件是建立农村社区的公共资产,这些资产是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载体。这些资产应该包括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图书馆、社区学校、社区文化活动站、社区服务中心、老人活动中心、社区篮球场、社区灯光广场、社区道路照明等等。
要特别说明的是,越是市场经济体制,国家越需要对全体国民承担基本的公共服务。因为,尽管在现代社会,公共服务消费的种类大都可以用私人服务替代,但是,私人服务选择性高价格也高,替代的代价是人们要为高选择性多付费。而且一国的贫困差距越大,市场公平交易的和竞争定价的机制就越失灵。所以,公共服务尤其是基本的公共服务如初等教育和初级卫生保健由政府提供,并非只有因为公共物品的生产不排他、公共物品的消费只能共用——其实,现代社会的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发展,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找到新的解决,而是面对低收入群体,政府有责任通过公共服务提供的方式,进行社会再分配。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私人物品的价格由市场竞争决定,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价格由市场和政策博弈确定。政策的价格是消费群体可负担能力的一般水平。这里所言的消费水平是指大多数居民的平均水平——在发达国家是以城市居民为标准。而在中国,就不能以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来替代农村。农民才是中国最大的消费群体,但是却对公共服务价格的品种、价格决定没有丝毫的权力。在21世纪,政府要从经济建设型转向公共服务型,社会政策必须有一个大的转折,从向城市倾斜转而向农村倾斜。从农民群体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和农村社区建设的需要出发,确定农村公共服务的品种和价格。
三、如何实现就地多元化
实现就地多元化是一个多目标规划,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筹、人与自然的发展相统筹,政府发展与农民社区组织的发展相统筹、农民社区组织的发展与农民户的发展相统筹。为此,需要摒弃过去长期实施的单打一的政策,将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并举,将经济政策融入广义的社会政策。
农村社会政策需要调整方向,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服务的转移支付,加强对农村多元就业的政策支持和对农民组织的政策支持。
就业多元化的广义社会政策实现方式有以下4类:
第一,保护农村的多样化资源,城乡优势互补基础上促进农民多元就业。
农村最大的优势,在于自然生态和资源的多样化。它的基本资源是自然资源,土地资源山林矿产资源和清洁的空气、水资源。农村的人口密度比较低,又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是城里人获得灵感、激发精神活力的重要去处。
当代人对生命理解的最大误区在于,淡忘了作为一个自然人最基本的属性,过于强化社会人的状态。只知道个人奋斗、个人理想,放弃了作为自然人的属性,放弃了人类本应该像花草树木一样需要温暖的阳光、清新的空气,需要干净的水和充足的睡眠。而农村则能帮助我们找到重新获得这些来自于自然人的生命活力。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保护农村的多样化资源,是对人与自然协调、经济与社会协调的发展方针的具体实践,它能够起到增进农村优势,促进城乡优势互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