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发展理论(1)
2015-02-18 01:25
导读:毕业论文范文毕业论文,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发展理论(1)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摘要: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苏
摘要: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苏霍姆林斯基致力于在教育实践中贯彻马列主义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是马列主义教育思想的天才宣传者。他从苏联现有制度条件下的学校实际出发,从教育实际中面临的迫切问题出发,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和完善理论,他认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是把丰富的精神生活、纯洁的道德、健全的体格和谐结合在一起的新人,他提出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五部分有机地相互联系并相互渗透统一的全面和谐发展理论。 关键词:全面和谐发展理论,苏霍姆林斯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一.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一)理论背景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是指人的自我意志获得自由体现,人的各种需要、潜能素质、个性获得最充分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获得高度丰富等。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范畴。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马克思恩格斯针对资本主义生产对人的异化造成人的畸形发展而提出人的发展的理想状态和终极目标,并把它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同时,他们也强调人的发展是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是一个不断由可能向现实转化的实践过程。 在马克思主义之前,关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思想,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当时,这个思想只是产生于关于人的完美的理想观念之中,没有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联系起来。马克思与恩格斯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可能性和必要性,把人的全面发展看作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马克思在《1884年经济学——
哲学手稿》中论证了人的全面发展并指出,教育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列宁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方面和教育方面作了深刻的理论阐述。论证了只有社会成员为了大家也为了自己的个性发展而进行劳动和创造条件下,为社会所有成员的全面发展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才能建立起来。他给教育提出的任务是“教育、训练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受到全面训练的人,即会做一切工作的人。”[1]但列宁是把这个目标作为一个长期历史前景提出来的,他反对脱离历史地、抽象地解决全面发展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致力于在教育实践中贯彻马列主义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他从苏联现有制度条件下的学校实际出发,从教育实际中面临的迫切问题出发,来落实这一理论。为了说明这一点,他是这样说的:“笔者曾在一所普通中学当了35年的教师和校长,在这期间研究了共产主义教育的中心思想——个性全面发展思想有关的一系列问题。”接着他又说:“我们是为了解决学校的实际任务而进行这种研究的……”[2] 在这位杰出教育家的理论与实践活动中,最根本、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是马列主义教育思想的天才宣传者。[3] 对苏霍姆林斯基整套著作的考察无可争辩地证明:他是马卡连柯思想上的志同道合者和继承者。他们两人都论证了自己对马列主义伟大学说的教育信念,两人都遵循了由列宁和苏联共产党所概述出的关于共产主义教育的奠基性原则。[4] (二)国内现状 苏霍姆林斯基于1935年走上教师工作岗位,他先后经历了苏联30年代教育的调整——强调学校主要任务是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经历了战后教育的恢复和发展;经历了1958年的教育改革;经历了60年代教育的现代化阶段。 苏联30年代教育的调整的重点是整顿学校的教学秩序,建立了一整套严格的、以保证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技能为核心的教学制度,旨在提高学生的质量,保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人才。这次教育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培养了一批技术干部。但是由于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在强调学习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却忽略了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取消了生产劳动教学;另一方面,在批判20年代“儿童中心主义”、“学校消亡论”;“设计
数学法”等错误时,过于绝对化,没有吸取其中有益的成分。 战后,虽然经历了学校的恢复与发展阶段,但在教育体制、内容方面没有重大改变。 苏联1958年的教育改革,其目的是想解决青年升学和
就业的矛盾,重点是加强生产劳动和职业训练。但最终没取得预期效果,表现为:一是因生产劳动过多而严重降低了中学的教学质量;二是没有为在中学实现职业训练的设想准备好条件,因而落空;三是延长了学习年限。 于是开始了60年代教育现代化的改革。这次改革重视知识质量和智力开发。与此同时,学校里又大量减少了生产劳动时间,结果,知识教育与劳动教育脱节问题又突出了。 由此可知,30年代之后苏联教育发展过程中,时而突出知识的传授,时而加重生产教学,时而强调智力开发,但始终未能保证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和谐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发展理论,就是与现实中出现的这些矛盾相联系的。他尝试在实践中解决这些矛盾。例如他论及求知欲和智力开发问题时说:“孩子愿不愿学习这个问题,是教学和教育领导工作中最微妙的而又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多年来,我校最有经验的教师们花了很多时间思考这些问题:为什么孩子会失掉学习知识的兴趣?为什么在许多情况下学习会变成使他感到烦恼的沉重负担?要知道儿童就其天性来说,是爱学好问,有很强烈的求知欲的。”“于是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教学,这不是机械地传授知识。它是人与人的极其复杂的相互关系。”[5] 二. 苏霍姆林斯基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理论 (一)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研究的特点 苏霍姆林斯基是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上探索在现有条件下落实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他的研究有以下特点[6]: 1.研究要与探索对集体和个人施加教育影响的最有效途径和结合; 2.既要从历史发展上来分析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又要以生活中不断提出的新原理来充实它; 3.要经常考虑到教学与教育过程的所有组成部分以及所有因素、方面和角度的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和相互联系。 (二)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过程中提出了几个实际问题,概括如下。 首先是学校把学生的精神生活仅仅局限在掌握教学大纲所取得的成绩上,而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的表现,特别是忽视学生在道德领域的表现。换句话说,就是只重视学生的课堂学习成绩,而不管其他方面的表现。教育者忽视了学生的道德、心理因素。 第二个问题是一部分青少年把学习当成苦差事,把学习当成沉重的负担;而教师有不得不无休止地跟这种现象作斗争。因而师生关系变成一种对立的关系。共4页: 1 [2] [3] [4]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周 逸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关于马尔库塞思想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