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论文关键词:大学语文;高职教育;人文基础;课程改革
论文摘要:大学语文课程重新受到重视,是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对学生个人和国家民族都具有重大的意义。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大学语文课程重新受重视是大势所趋自从1978年全国各高校开始设立大学语文课程以来①,大学语文教育一直是高等教育研究的热门话题。三十余年中,大学语文可谓经历了大起大落:由最初的蓬勃兴旺——各高校普遍开设大学语文为非中文系学子必修课,到后来的黯淡无光—逐渐转为高校课程体系中可有可无的边缘课程,而尤其近十年,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存废也已赫然出现在报刊媒体上,屡见不鲜。
大学语文课程在大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的下降,有着复杂的原因。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体制转型,几乎所有的社会生活领域都不可避免地被卷入这场经济运动之中。知识分子纷纷下海,人文精神普遍陷落,人文学科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关于学科实用性的诸多质疑,而理工商法专业则因其明显的实用性特征得到了切实的关注和发展,进一步挤压了人文教育的空间,使得大学语文从大学生必修课转为必修的选修课,再转为选修课,甚至在选修课上消失。从学科内部来看,体制的忽视使得大学语文课程师资普遍下降,而教材的良莠不齐也使教师无所适从,在教学方法上继续奉行高中语文的教学方法,仍然满足于对篇章字词的条分缕析,对思想内容的总结概括——所有这些都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高四语文”的称谓就是这种抵触情绪的表露。
由此可见大学语文遭遇了很大的困境。实际上,从“1997年开始,中国语文教育就遭遇了广泛的批评和讨论。”②大学语文在lE益边缘化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它本来应该肩负的为社会培养具有人文素质的英才的光荣责任。
不过,这种状况正在悄然发生改变。2006年9月14日《人民日报》全文刊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要求“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表明了党和国家对中国语文课的关注和重视。2006年11月,全国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达成“大学语文应当成为普通高等院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的共识;2007年3月教育部高教司要求有关部门“结合本地区、学校实际,认真做好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
大学语文重新受到重视,从客观方面来看,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果。我国综合国力逐年增强,经济迅速崛起,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从主观方面来看,是中华文化固有的艺术魅力散发光彩,国人重新发现传统文化并重建文化自信的结果。
可以说,大学语文成为高校必修课是大势所趋。现在绝大多数的本科院校都开设了大学语文必修课,而许多高职高专院校也对大学语文课程投入了大量的科研和教学力量。据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统计,截止到2006春季学期,全国已经有3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大学语文课。因而,如何在这种形势下进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也随之成为高职院校面临的新课题。
二、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重大意义
大学语文是高校课程体系中最基础、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在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不仅限于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它还具有更为广阔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这是参与祖国建设文化大国,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个国家都在谋求自己民族文化的生存之道,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下保持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成为我国建设文化大国首先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要相应地起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