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论文关键词]劳动价值论;商品价值论;剩余价值论;价值
[论文摘要]研究劳动价值论,必须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劳动创造价值的基本观点,这是发展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和前提。商品价值问题不是单纯的经济学问题,而是经济哲学问题,只有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按劳分配可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按资分配可以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这种新形势下,应该正确认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
价值理论是经济学的基础理论。自从经济学产生以来,经济学家就有不同的认识,长期以来争论不休,至今没有形成共识。2001年以来,我国学术界发表了大量的文章,研究价值理论,开展学术争鸣。本文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出发,对劳动价值论、商品价值论、剩余价值论进行探索,供学术界参考。
一、劳动价值论
劳动创造价值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同时也是广大劳动人民的价值观。研究劳动价值论,必须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劳动创造价值的基本观点,这是发展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和前提。否认这个基本观点,就不是劳动价值论,而是别的价值理论。
西方经济学家萨伊提出生产三要素(劳动、资本、土地)共同创造价值论。他讲的生产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他讲的价值是商品的效用,即使用价值。我国学术界也有人提出这种观点,因此引起学术争论。争论的关键是对“创造”的理解问题。在生产三要素中,只有人的劳动具有积极性和创造性,其他生产要素(土地、资本)都是被动的因素,本身并不具有创造性。因此,我们只能说劳动创造价值,不能说土地创造价值,更不能说资本创造价值。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论把主体(创造者)与客体(创造物)混为一谈,把人与物等量齐观,是西方经济学的价值观,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
坚持劳动创造价值的基本观点,并不否认其他生产要素(土地、资本等)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也不否认自然资源是商品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源泉。因为“创造”和“源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自然资源是天然财富,本身具有使用价值,稀缺性的自然资源具有交换价值,这是不能否认的事实。商品交换不仅是劳动交换,同时也是资源交换。没有自然资源,人类就不能生存,当然也谈不上创造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树立资源价值观念,节约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已经提出了“自然资源财富”的新概念,就说明了这一点。商品价值源泉的逻辑关系如下:
自然资源 人的劳动(创造性)=产品-使用价值-商品-交换价值
坚持劳动创造价值的基本观点,要认清狭义劳动价值论的局限性。狭义劳动价值论认为,只有物质生产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非物质生产劳动不创造价值。引起“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争论。争论的结果产生了宽、中、窄三种观点。宽派认为,凡是满足社会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都创造价值;窄派认为,只有物质生产劳动才是生产劳动,才创造价值,非物质生产劳动不创造价值;中派认为,除了物质生产劳动,还应加上为生产服务的劳动。争了几十年,至今未能形成共识,可谓“劳而无功”。我认为,判断一种劳动是否创造价值,不能以劳动形式(生产劳动、非生产劳动)为界线,而应以劳动效果(有效劳动、无效劳动)为标准。事实证明,生产劳动不一定创造价值,例如生产假冒伪劣商品、制造“豆腐渣”工程,不但不创造价值,反而浪费资源,污染环境,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非生产劳动也可以创造价值,例如第三产业的服务劳动虽然不生产商品,但是也可以创造价值。国民生产总值中就包括服务劳动创造的价值;国际贸易中就包括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有效劳动创造价值,无效劳动不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