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论现代性文化批判的别样呈现:“于丹现象”(2)

2016-05-30 01:04
导读:中国现代化进程发展到21世纪初,整个社会经济高速运转,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日渐看涨。在此大背景下,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应获得与其

中国现代化进程发展到21世纪初,整个社会经济高速运转,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日渐看涨。在此大背景下,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应获得与其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一致的大振兴。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就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来讲,中国传统文化在平衡社会发展、大众心理失衡和价值归宿上具有先天的优势。它提供了生活的准则、行为的规范、生命的态度、追求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在社会分化多层次多元化、社会公正原则要求重新定位社会各阶层的心理平衡的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便提上了议事日程。“于丹现象”正是在此社会大背景下向我们走来。可以说,它的“粉墨登场”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到这个特殊阶段的必然要求,是现代中国文化实践从“应然”走向“实然”的特殊“样态”,是中国文化站在在民族文化更新的角度对现代中国民众特别是80后90后一代的“普遍理性启蒙”。这也是文化规范性的内在要求和使命。

从大众文化与大众自身的精神需求处着眼,“于丹现象”的出场,以新瓶装旧酒的“工夫”极大满足了大众的文化需求和精神慰籍。不同的是它选择了一种“与时俱进”的道路,尝试用古琴弹奏雅乐的时尚消费文化之路。这种大众文化传播与消费,以集体无意识的当代文化需求和时代发展为契机,创造了中国“现代性文化”实践的新范式,呈现了“现代性文化”批判的新理念。虽然不免有“学术生态破坏”的质疑声。问题是: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解读?谁来解读?曾经定于一尊的学术权威何以与大众沟通?这一问题的实质其实是中国“现代性文化”的当代呈现问题,即文化创新问题。

[1][2]下一页

上一篇:鲁迅小说的女性文化批判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