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教育理想生成的基础:适应与超越(2)
2016-06-11 01:07
导读:教育之适应与超越,也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人的本质特征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属性是在劳动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
教育之适应与超越,也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的本质特征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属性是在劳动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把“劳动”和“社会关系”作为人的本质规定,各自的侧重点不同,也不能相互替代。首先,把社会关系作为人的本质,表明人受社会关系制约,人是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性。社会关系是怎样的,人的本质也是怎样的;社会关系越广泛越全面,人就越丰富越完善。任何一个个体在其出生后,总是生活在“当下”所给予的“既定”的物质世界中,总是面对着一个先于他而存在的无可选择的具体的历史存在,人的发展也就不能不受这种实然性的制约,并要学会适应这个现实的存在。教育的任务或职责之一,就在于赋予人以现实的种种规定性。其次,把“劳动”作为人的本质,表明人是活动着的人,实践中的人,显示出人的自觉能动性。马克思关于蜜蜂建筑蜂房与建筑师的比喻,正是向我们展示了人的能动的一面。由此可知,人是通过活动来表现自己,更为重要的是,人通过活动来实现自己确定的目标。人虽然也生活在给定的环境之中,但现实状况对人的局限和束缚,又使得人产生超越现状、追求理想的力量,使人走向“应然”的理想境界。人正是拥有一个可能的世界而超越了其现实的世界,并把现实的世界置于可能世界的背景来对照,从而使人的现实活动获得了意义与价值。因此,人既是现实存在物,又是价值存在物,是“现有”与“应有”的统一。正是在是与应是、现实与理想,适应与超越的互动中,人才有了奋斗的源泉,社会才有了不断向前的动力。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就必须以人的这种“是”与“应是”的统一为基本前提。
中国大学排名
“教育赋予人以现实的规定性,是为了否定这种规定性,超越这种规定性。一切的现实规定性只能是规定人的现在,而不是来决定他的未来。理想的教育并不是以各种现实的规定性来束缚人、限制人,而是要使人从现实性变到各种发展的可能性,并善于将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
[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