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论文摘要:从人的本质出发,人既是现实存在物,又是价值存在物,是“是”与“应是”的统一;从教育活动的本质出发,教育世界既是一个事实的世界,又是一个价值的世界,其对个体及社会表现出适应与超越的统一。教育这种适应与超越正是教育理想得以生成的根基。
论文关键词:教育;适应;超越
正如生存与发展是人类社会两大永恒的主题一样,无论是面对社会还是个体,教育也总有两种追求或作为,即适应与超越,只是在不同时代、不同时期,适应与超越表现的程度不同或各有侧重而已。
面对个体,教育的理想追求是在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基础上,将个体遗传的“可能”变为“现实”,一方面培养适应社会要求、能在“现世”中学会生存的人,满足个体的功利性需要;另一方面引导个体超越自我现状,为受教育者构建一种理想的有意义的生活,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使受教育者不断地走向完善与崇高。面对社会,教育的理想追求是,既满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对教育提出的种种要求,发挥教育服务于社会现实需要的工具职能;又能与社会现实保持适当的距离,保持自己相对独立的地位,发挥其对社会的价值引导功能,成为理想社会的能动的建构力量。教育的这种适应与超越,正是教育理想得以生成的基础。因此,如何理解教育的适应与超越,如何使教育在适应与超越之间、工具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等,依然是构建当代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教育理想所迫切需要探索及解决的问题。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对个体及社会的适应与超越,是人的本质特征的反映。人的本质是什么?从哲学人类学的角度看,人是未完成的。当代人类学家格伦(ArnoldGehlen)认为人是一种在生物学意义上未完成、未确定的动物,与其他动物最根本的区别是人在生物学上的“非专门化”及“匮乏性”的特点。动物的生理结构和功能是“专门化的”,其生理上的机能要比人类专门化或特定化得多,庀们的每一种器官只适应于每一种特定的生理需要。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驴子宁愿需要草料而不要黄金”。而人的生理结构和功能是非专门化的,他并没有因为要适应某种特定的环境而形成某种特定的生理结构和功能,其天生的适应能力更差。从这一点来说,人是有缺陷的,即人显示出生物学上的匮乏性或缺陷。也正是由于这一点,后天的习得与教育对人来说,既是可能的,又是十分必要的。不借助教育,作为一个自然的人,是不能在环境中生存下去的。教育的使命首先是立足于人的先天的生物自然属性的基础上.去弥补人的生物上的匮乏性的缺陷,使人适应环境得以生存。这可以理解为教育对人的一种“适应”,即自然适应性。许多教育家,如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卢梭、裴斯塔洛齐等,无不强调了教育的这种自然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