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表面上看来,王小波对民族文化传统的激烈批评,仿佛是一种失去理性的“极端主义”,实际上,这种激烈的态度和决绝的勇气恰恰表现了他对中国文化的大爱。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王小波的批评是出于启蒙主义的目的,而启蒙又是我们民族进人现代化必经的“凤凰涅磐”的需要,那么就不用再担心所谓的什么“民族虚无主义”。尽管在一个以中庸闻名的国度来说,这种特立独行的“异质”注定需要付出沉痛的代价。从这一点来讲,在对中国文化、国民心态的批判与解剖方面,王小波是当代杂文作者中真正追随着鲁迅、继承了鲁迅的一位。这也正是他的杂文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读王小波的杂文,我们确实能够发现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王小波经常把“知识分子群体”作为批评的靶子。不过,这显然和他的知识分子家庭出身以及出国留学、回国任教、辞去公职专事写作的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我们不能因此就简单指责王小波丧失了“平民立场”。他之所以经常以“知识分子”为言说对象,只不过是他对中外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有着更深切的体悟罢了。其实,王小波关注的是所有的中国人的生存状况,他自己甘愿做“沉默的大多数”中的一员即是明证。同时,正是由于上述经历,使王小波不仅能从自己身处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出发对我们的历史与现实作纵向比照,而且能以一种更为开放的眼光和心态,超越自身的历史文化背景对我们的现实、历史与传统文化加以横向观照和理性批评。如在杂文《我看文化热》中,作者就指出:在中国,一说到文化,人文学者就会朝着伦理道德方面去理解,经常是赤膊上阵论说是非;而外国的知识分子则认为文化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成果,即使是关于道德方面的讨论,也是以理性为基础的。因为道德激情一旦失去了知识理性作为底蕴,必将带来严重的后果。而在现实中国里,道德激情有余而知识理性不足的人恰恰并不在少数。在他的另一篇杂文《论战与道德》里,针对前些年一些文人学者偏激地批评“文人下海”是“堕落”和“厚颜无耻”的说法,小波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不管是在商业界、产业界还是科技界,人们以聪明才智、辛勤劳动来进行竞争。惟独在文化界,赌的是人品、爱国心、羞耻心。”在小波看来,这简直“有点像赌命,甚至比赌命还严重”。因为这样危险地赌来赌去,最终的奖品不过“只是一点小小的文名”。显然,小波对中国文化界千百年来“道德至上”的偏见深恶痛绝。他认为知识分子应该如罗素所说的那样:追求“参差多态”的幸福和“思想”的乐趣,因为“对于一位知识分子来说,成为思维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精英更为重要〔1](P19),,。
[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