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谈后殖民文化批判的三组二元对立模式(2)

2016-07-23 01:01
导读:法侬反对殖民主义的思想是以西方人的“黑人/白人”二元对立为核心的种族歧视和种族优越破题的,进而揭示了西方的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是如何对亚非

法侬反对殖民主义的思想是以西方人的“黑人/白人”二元对立为核心的种族歧视和种族优越破题的,进而揭示了西方的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是如何对亚非拉有色人种的精神和文化进行异化和殖民化的。法侬直面被殖民世界,在《黑皮肤,白面具》的前言中问道:“黑人想要什么?”对这个“文化异化”向“心理认同”的矛盾情感步步紧逼的涵义深远的问题,法侬用极度痛苦的“自我形象”刻画予以回答:

我不得不直视白人的目光。我背负着一种陌生的重担。在白人的世界里,有色人在身体发展的图表上遇到重重困难。……我被手鼓声,食人魔,知识贫乏,拜物教,种族缺陷……所击垮,我让自身远离我自己的存在……除了断肢、切除、用黑色的血液溅污我的整个身躯的大出血外,我还能是什么呢?

“黑人想要什么?”法侬不是用“自由一人文主义”者的普遍主义术语提出殖民地人的问题(“殖民主义何以否定人权?”),也不是就人的存在提出本体论问题(“谁是被异化了的殖民地人?”),而是在以需求与欲望的精神分析学语言阐述殖民文化异化的问题时,对在社会主权话语中发展起来的个人与社会权威的形态提出了根本的质疑。

法侬在《黑皮肤,白面具》中写道:“人们通常所说的黑人的灵魂乃是白人的人为制造”。霍米·芭芭认为,这种转换表达相反的意思。它揭示了殖民关系本身深刻的心理动荡;它的被分裂的表征把展示“身份”诡计的“肉体”与“灵魂”的分化搬上了舞台;这种分化割裂了个人和社会权威的脆弱外表—黑肤色和白肤色。“黑人/白人”二元文化模式通过人的外在的非本质的肤色形式实施对人的本质属性的根本颠倒,进而达到文化殖民和文化霸权的政治目标。事实上,肤色只不过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自然特征而已。殖民主义的“黑人/白人”二元文化“标签”模式,在本质上是欧洲殖民国家为其殖民罪恶作辩护的一块种族主义遮羞布。

  二、“他者/自我”的二元文化批评模式

“他者/自我”二元文化批评模式发端于法侬、完善于萨伊德。后殖民理论的三位主要原创者—萨伊德、芭芭和斯皮瓦克都具有后殖民的“他者”的身份,他们借鉴后现代理论中的反本质主义立场,使后殖民批判拒绝西方殖民意识形态对“自我”与“他者”的二元对立两分观,反对以西方思维方式建构第三世界“民族一国家”的文化历史身份,反对把西方的文化“自我”放在比东方的文化“他者”更高的层次之上;借用后现代理论对差异的强调,后殖民批判者也为恢复非西方国家种族和文化的本体性而强调差异。

1978年爱德华·萨伊德(Edward Said)的《东方主义》(Orientalism)的出版,标志着后殖民主义批判理论的正式诞生。萨伊德认为法侬是第一个重要的反殖民主义的思想家,而他本人的东方主义批判,实际上也丰富与扩大了“殖民话语”的“自我/他者”分析:

[1][2][3]下一页

上一篇:当代大学生诚信人格现状和培养分析 下一篇:对高职学校德育管理机制的探讨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