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网络时代的德育工作(1)
2016-09-12 01:09
导读:毕业论文范文毕业论文,探析网络时代的德育工作(1)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社会”正在形成。它给高校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社会”正在形成。它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我们应及时转变德育观念,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促进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网络社会;大学生;德育 国际互联网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它把各部门、各行业乃至各国、各地区联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相对自由的网络时空,形成所谓的“网络社会”。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它为社会带来的变化激起了莘莘学子投身科学、报效祖国的热情,促进了大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但是,正如任何科学技术都是一柄双刃利剑,由于“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相比具有开放性、自由性、隐匿性、异化性等特点,它在发展的过程中也给大学生的道德培养带来某些负面影响。这使我们在封闭环境中建立起来的德育理论与方法面临着很大的挑战,由此产生了一些新问题,需要我们积极加以探讨,并尽快找出对策。
一、网络对大学生人格发展和道德培养的负面影响
1.道德冷漠现象的产生,人际情感的疏远
网络的发展消除了人类跨地域沟通的时滞,拓展了人类的交往空间,深刻地改变着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使人类的沟通发生了一场深刻的革命。与此同时,也带来了道德冷漠现象与人际情感的疏远,其根源在于:人与人的社会交往为人对网络的依赖所取代。
有些大学生沉湎于“网络社会”之中而不能自拔,以至于对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他人与社会的幸福漠不关心。他们终日与个人终端打交道进行网上交往,言谈举止都被转换成二进制的语言,人的音容笑貌以数字化字符方式在屏幕上传播,人成了数码化存在。在“人一机一人”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个体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与他人、社会接触的机会,这极有可能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导致个人产生紧张、孤僻、冷漠及其它心理健康问题,对大学生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2.传统的道德规范受到严峻挑战,严重的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突现
网络社会是人类为自己开拓的另一个生存空间。以全球性、开放性、全方位的国际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社会,正在动摇着传统社会道德的基础。在网络社会里,主体行为往往是在“虚拟现实”的情形下进行的。网络行为主体的匿名匿形而导致的模糊使规范所体现的伦理道德观念已难以再放到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关系、社会实践中加以认识、检验和运用。一方面,建立在现实社会基础上的传统道德规范由于不适应网络运行的新环境,受到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面对新的网络领域,又一时没有形成新的道德规范,由此导致网络道德行为失范出现,有的已相当严重。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网络犯罪。有些大学生法制观念极为淡薄,有时出于好奇心或仅出于显示自己高超的电脑技术,竟置国家、社会于不顾,在网上充当黑客,非法窃取国家机密,非法使用他人信息,制作和传播电脑病毒等,这在国内外已屡次发生。二是传播暴力和色情信息。在网络大量快速传递的信息中,混杂着许多反道德、不健康的内容,主要包括暴力和色情信息。“信息污染”不仅毒害人们的心灵,而且容易诱发犯罪,且危害更加严重。
3.文化扩张进一步加剧,造成网络文化侵略
文化扩张不是一个新现象。虽然国际互联网使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在网上交汇,但它带来的不一定是信息资源共享的趋于平等,有可能是信息“贫富”的进一步分化。
由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在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上,在网络传播技术的手段上取得优势地位,信息传播单向流动的态势更加明显。而这种信息单向大量“倾倒”不同于单纯工业化产品倾销的地方,是在于其所负载的明显的政治和文化色彩。可见,文化扩张进一步加剧。恰好西方批判传播学家席勒早就指出的“它(资本主义)有效地兜售了一种生活方式,一套信念,这套信念把人类幸福同个人越来越多地占有商品和越来越大量地享受服务联系起来,以获取物质的东西取代爱、友谊或与之相等的事物。”这些内容对大学生的影响无疑是非常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