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人一旦被工具化,教育也就只有在他自身以外即他所生产的产品满足社会的需求之中来衡量他的价值。人的价值隶属于机器工具,人不再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而是实现自身欲望(自身欲望最终也是为外在的经济、社会需求服务)的手段;人也不再是康德意义上的“人”。一般来说,每个有理性的东西,都自在的作为目的而实存着,他不单纯是这个或那个意志所随意使用的工具。在他的一切行为中,不论对于自己还是对其他有理性的东西,任何时候都必须被当作目的的人。我们的学校教育过分注重人的物质层次的发展,严重偏向于实用的知识和技术的传授和培训,忽视了人之为人的精神性发展,“像填鸭般地用那些诸如形而下之‘器’的东西,塞满学生的头脑,而对本真存在之‘道’却一再失落而不顾,这无疑阻碍了学生通向自由精神之通衙”。教育自身的媚俗使得教育追求的是社会的认可,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学校教育对升学率以及造就所谓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的追求,学校课程由此也偏向那些能迅速带来实利的经济类课程,而忽视陶冶人性的艺术类课程。功利主义教育理想指导下的教育导致的人的工具化,完全割裂了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精神与肉体的统一性。
二、泛人本主义教育理想一一人的“高处不胜寒”的困顿
与功利主义教育理想相伴随的是泛人本主义教育理想。从某种程度上讲,泛人本主义教育理想正是相对于功利主义教育理想的另一个极端。人本主义在西方起源于希腊化哲学中的伊壁鸿鲁学派和斯多葛学派,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其顶峰。在中国,人本主义直接起源于西周时期周礼中的“民本”思想,在“五四”时期风行一时。虽然起源各异,但人本主义的思想主题则是同一的,即:尊重人、提倡人、发展人。教育在其发展中曾经形成了人本主义教育理想,也曾起过积极作用。但如今的人本主义教育理想却走向了异化,堕落成名副其实的“泛人本主义教育理想”。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