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论文关键词:文化批判思想;历史地位;当代价值
论文摘要:文化批判是毛泽东考察中国社会的基本方法,文化批判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历史地位、当代价值和局限三方面对毛泽东文化批判思想进行价值解读。毛泽东文化批判思想对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具有重大参照意义。
文化批判是毛泽东考察中国社会的基本方法,文化批判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虽然产生、形成于战争年代,而当代中国所处时代最典型最突出的特征是和平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后一个时代正是前一个时代历史演绎的必然结果,前一个时代是后一个时代的逻辑奠基。因此,对于近代以来的中国而言,毛泽东思想连接了这样两个前后具有逻辑与历史关联的时代。这就是说,虽然毛泽东文化批判思想孕育萌芽和形成成熟的时代已成为逝去的历史,但历史的印迹还散发着新鲜的气息。本文将从历史地位、当代价值、偏差与局限三个方面解读毛泽东文化批判思想的价值。
一、毛泽东文化批判思想的历史地位
(一)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辟了文化空间。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要对一种理论体系进行科学的评价,必须把它放在产生它的具体历史环境去考察。对毛泽东文化批判思想历史地位的评价,也必须如此。而毛泽东文化批判思想形成和深化的最宏大的历史背景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因此,考察毛泽东文化批判思想的历史地位首先就应考察它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成立前,毛泽东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开辟了道路。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作为当时众多的外来理论思潮之一,并不占据中国社会思想的主流地位。在当时的中国社会,马克思主义、西方自由主义思想、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是三大主要思潮,它们在中国历史发展所提供的现实和理性法庭面前证明自己存在的合理性。在这一时期,毛泽东通过《湘江评论》、《新湖南》、湖南《大公报》等阵地发表的多篇文章,从各个侧面展开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辟了思想文化空间。这一时期毛泽东对传统文化的批判集中在伦理道德、教育等方面。
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伦理道德问题是高于一切的问题,封建伦理道德是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封建的纲常伦理观念发挥着灌输奴隶意识、驯化群众反抗的强制作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严重障碍。毛泽东在其早期的文化批判中,以极大的热忱首先向封建伦理道德投以猛烈的火力,成为新文化运动中伦理革命的积极倡导和参与者。毛泽东指出,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道德是以“道德出之神之命令”或“成全他人”为前提的,封建统治者把一整套封建的道德规范和强有力的封建政权相结合,强制人民接受和认同,久而久之便造成了钳制思想、扼杀个性、忍耐服从的民众奴隶心理。毛泽东把这种以服从为前提的伦理价值观叫做“客观之道德律”,并认为这是一种奴隶的道德准则。它使个人完全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不是伦理道德规范的主人而沦为其奴隶。毛泽东强烈反对这种奴隶的道德,他认为伦理道德只是为人充分发展自己身体和精神的能力服务而已。为了彻底批判把人驯化为奴的“客观之道德律”,毛泽东提出了主观的道德律这一概念。这种主观的道德即自主的道德,它以道德主体自我为核心,认为道德是为主体服务的,以发展主体为目的,而不是以服从神或他人为目的。它主张:“宇宙间可尊者惟我也,可畏者惟我也,可服从者惟我也。我以外无可尊,有之亦由我推之;我以外无可畏,有之亦由我推之;我以外无可服从,有之亦由我推之也。”这就把道德由奴役人、限制人的工具变成了道德主体自我发展和完善的工具,是主体的自觉要求。因此,青年毛泽东提倡以“主观道德律”反对“客观道德律”,在实质上就是提倡以自主的道德批判扼杀人的个性、独立性和自觉性的封建伦理道德,他肯定人格自由、意志自由是人的天性,是道德的真价值,人按照自己的个性去发展自己,才是真自由、真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