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中国制造”在世界上占据了愈来愈重要的地位。但是近段时间以来,西方国家针对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问题大肆炒作,引起了国民的关注。就世界上对“中国制造”产生质疑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找到“中国制造”的优势和劣势,并提出解决“中国制造”危机,拓展国际市场的几点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中国制造;优势;不足;新渠道
一、世界上对“中国制造”产生质疑的原因分析
今年上半年以来,一些西方国家针对我国部分出口产品的质量问题大肆炒作,境外一些媒体和人士纷纷对中国制造的玩具、牙膏、轮胎、宠物口粮、食品等“问题产品”提出严重的质疑,刮起了妖魔化“中国制造”的冷风,对中国产品进行扩大化的抵制和调查,损害了中国产品的声誉和中国的国际形象,甚至将贸易问题政治化。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更是发表报告声称,中国是违反美国食品安全标准最严重的国家。美国对中国发难得到了众多国家,甚至包括菲律宾、印尼等中国周边国家的响应。紧接着,针对中国“问题产品”实施禁控的措施,也在国际社会上接二连三发生。价廉物美的“中国制造”一时间似乎成为“危险不可靠”的同义词,“中国制造”也正在面临着不可小示的信任危机。
第一,“中国制造”的危机是自由经济的危机。从世界经济史来看,产品质量以及由此带来的安全问题,首先是经济发展阶段性问题,某种意义上是市场经济发展必然的阶段性产物。我们的近邻日本与韩国,今天可能在笑话、指责“中国制造”,而它们在战后的经济起飞阶段也都先后面临过“日本制造”与“韩国制造”的危机。其次,产品质量与安全问题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但是,国际社会(主要是美国)唯独盯住“中国制造”不放,这不排除浓重的“中国威胁论”情结,以及借机“修理中国”的图谋。纽约政治学系某教授说,即使对当年欧洲的疯牛病、墨西哥的伪劣产品,美国媒体也不曾如此大肆渲染。此次针对“中国制造”的负面报道实质上是又一波的“中国威胁论”。从市场保护主义来看,“中国制造”的危机实质上是自由市场的危机。中国出口产品一半以上是加工贸易出口,是按照外国订货商的要求和标准生产的。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58%。“中国制造”实际上是“世界制造”,这是中国按照“比较优势”实现资源配置的结果,是世界制造业发展和国际分工的必然结果。中国以发展中国家以及先前发达经济体所未有的开放度去拥抱世界,积极参与全球化,本是新时期国际贸易自由化的标杆,但却因此遭遇日益强盛的市场保护主义之殃。 中国大学排名
第二,“中国制造”的危机也有中国制造本身的原因。但“中国制造”如果出现危机,那也是由中国自身内部一小部分唯利是图的企业造成的,是一些长期追求经济增长“政绩”、包庇境内企业投机取巧的地方政府制造的。因此,我们在做好对外的同时,也应深刻反省企业的自身不足。
二、“中国制造”当前的存在的问题
第一,核心技术缺乏。中国产品已经打入国际市场,其产品出口量位居世界前例。但是,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随处可见的同时,我们却难得在国外市场上看到“中国创造”的产品,因为大多中国企业出口的产品都是通过来料加工或贴牌生产出来的。许多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依靠的是所谓的成本优势而非技术革新,依靠的是低价劳动力和原材料而非产品创新,我们永远都在别人的技术标准下进行大规模生产,利润永远是稀薄的只够勉强维持生计。
第二,“中国制造”有品无牌。品牌大师麦奎尔指出,目前世界上有30%的产品都是中国制造,而在美国《商业周刊》评选出的世界品牌前200位中却没有中国品牌的身影,“有品无牌”确实是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一个真实写照。同时,商标得不到应有的保护,遭到世界各国企业的抢注。据国家工商局不完全统计显示,中国内地的企业约有15%的商标在境外申请注册时遭到抢注,其中超过80个商标在印度尼西亚被抢注,近100个商标在日本被抢注,近200个商标在澳大利亚被抢注。并且,每年商标国外抢注案超过100起,涉及到化妆品、饮料、家电、服装、文化等多个行业。
第三,企业的管理、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都低于世界先进水平。当前,在中国相当一部分制造业企业,特别是国有制造业企业,普遍存在着严重的治理结构问题。尽管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有企业从机制创新和外部结构调整等多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但以现代企业制度为特征、适合市场竞争的企业机制,以及有效的企业治理结构尚未真正建立起来。大多数制造业企业缺乏科学的管理,没有很好的结合技术、人才与组织之间的综合作用。并且在劳动生产率方面,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三、“中国制造”开拓国际化道路的新渠道
张敏等:对“中国制造”危机的思考第一,加强政府对外出口的宏观协调与管理。我国2006年对外贸易持续呈现“双顺差”状态,扩大出口己不是当务之急。应借助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机会,调整出口结构;通过对出口数量的宏观调控,进一步完善对出口产品的配额和许可证管理的有关规定;灵活地根据市场行情,主动采取临时性配额,控制一些敏感商品的出口数量;及时调整市场布局,逐渐减少某一市场指控我产品倾销的概率,对大宗出口产品的出口市场建立预警机制;消除国内企业的无序竞争,促进出口企业树立长期效益观念,协调企业分工,为保护国家整体利益而共同开拓国际市场。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