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成渝经济区对外开放战略的新思维

2017-06-15 01:06
导读:毕业论文范文毕业论文,成渝经济区对外开放战略的新思维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摘 要:成渝经济区对外开放的战略构想要有新思维,要从“西部与
  

  摘 要:成渝经济区对外开放的战略构想要有新思维,要从“西部与世界相连”、两个前沿地带、国家新的增长极三个视角审视成渝经济区对外开放战略,要从产业振兴、川渝合作、西部高科技金三角崛起三个途径夯实成渝经济区对外开放基础,要从毗邻区域合作、泛区域合作、国际区域合作三个维度拓展成渝经济区对外开放空间。

  关键词:成渝经济区;对外开放;两个前沿地带;西部高科技金三角;南丝绸之路

  Abstract: The open strategy of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Zone should be based on new thinking and should depend on that the west part of China connects the world, two forward positions and China’s new growth pole. Open basis should be tamped from such three ways as industrial vitalization, cooperation between Chongqing and Sichuan, and high-tech golden triangle in west part of China. Open space can be expanded from such three perspectives as neighboring cooperation, regional cooperation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Key words: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Zone; open strategy; two forward positions; high-tech golden triangle in west part of China; southern silk road
  
  中国对外开放正在进入一个“海陆并进、东西互动”的新格局,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在全国对外开放总体战略中的地位,空前提升。对外开放,这个改革开放伊始就备受关注的课题,对于努力建设国家新的增长极的成渝经济区来说,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成渝经济区的建设离不开对外开放,必须对外开放,这是人们的共识,但如何开放,则一直是一个难题。本文认为,成渝经济区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构想必须要有新思维,必须站在国家战略与区域利益结合的角度来思考,必须认清西部在国家总体战略中的定位,找准成渝经济区在西部地区的定位,只有与国家战略和国家利益充分结合,才能谋得发展支持和发展优势,才能更快地实现中国经济增长第五极这一抱负。本文从战略视角创新、实现途径创新、拓展空间创新三个方面,对成渝经济区对外开放战略进行探讨。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一、审视成渝经济区对外开放战略地位的三个视角
  
  1.在“西部与世界相连”中审视成渝经济区对外开放地位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重大成果之一,是成功融入世界经济。从上世纪80年代沿海开放战略的成功推进,到90年代的沿边开放;从中国成功加入WTO,到多层次多样性区域合作机制和国际合作机制的建设;从外资、外贸、外经的不断扩大,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的确立;今天,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在国家层面的战略意义及其对全球欠发达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正在成为一个亮点凸现在全世界面前。
  2000—2007年,西部地区外贸进出口总额从171.66亿美元增至785.90亿美元,增长了3.58倍,且自2005年以来呈现出增速快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态势。2006年西部地区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27.77%,高于全国平均增速3.96个百分点,2007年西部地区进出口总额完成785.90亿美元,增长36.28%,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2.8个百分点(见图1和表1)。
  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加速的程度,令世界瞩目。在学者、政府、企业界,在经济学、政治学、国际关系学等领域,西部地区对外开放,21世纪的中国丝绸之路,第三亚欧大陆桥的设想,外资西进,内资西移,“向西开放”等,已成为国内外最热门的话题,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一位美国学者的文章标题为《中国让西部与世界相连》[1],这是一篇颇具代表性的潮流观点,从中足见世界对中国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
  中国腹地纵深,与越南、日本、韩国等沿海区域为主的国家不同,中国西部与14个国家接壤,广大内陆腹地如何对外开放,如何融入世界经济,不仅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对改善我国对外开放过度集中的不平衡格局意义重大,而且对接壤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西部开放、内陆开放和“向西开放”提速,连接起全球最具发展活力的“金砖四国”,其意义之重大也不言自明。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根据《四川统计年鉴2007》和《重庆统计年鉴2007》相关数据测算,成渝经济区作为拥有西部地区28.13%人口和27.22% GDP产出的核心区域,理应积极面对这一时代背景,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来思考成渝经济区对外开放的地位,抓住国内外产业转移和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大通道建设机遇,在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扩大西部地区对外开放中发挥更大作用。
  


  2.在“两个前沿”中审视成渝经济区对外开放地位
  我们用“两个前沿”来形容西部地区沿边与内陆的对外开放区域格局:一是沿边,它们是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是西部与世界相连的大通道;一是与中部接壤的内陆,它们是西部地区经济最发达、实力最强的腹地,是沿边开放的大后方和重要依托。中国是“建设和谐世界”国际关系新理念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是“睦邻、安邻、富邻”周边外交政策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推动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及其与周边国家的交流,不断迈上一个又一个新台阶。
  中国西部对外开放近年来进展最快、最令人瞩目的地区,当属沿边地区。新疆、云南、广西、内蒙古四省区是中国实行“睦邻、安邻、富邻”周边外交政策的前沿阵地,涉及东南亚、南亚、中亚、东北亚。在中亚地区,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的石油天然气已经和正在建设输向新疆的油气管道,中哈输油管线(哈萨克斯坦阿塔苏—中国新疆阿拉山口输油管线)一期工程2005年已经完成,年设计输油1 000万吨,二期工程2011年完成,向中国再增加1 000万吨输油。新疆将成为中国油库,在国家能源安全和世界能源战略的地位更加凸现。在广西,越南总理倡导的“两廊一圈”(从中国广西南宁到越南广宁、从中国云南昆明到越南广宁两个经济走廊和环北部湾经济圈)。在云南,面向东南亚开放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均已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联结中国与中南半岛最便捷的大通道“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日渐升温;曼昆(泰国曼谷到中国昆明)高速公路正在加紧施工;泛亚铁路(新加坡到中国昆明)开始设计;我国与东盟10+1合作中实施了早期收获计划,对缅甸、老挝、柬埔寨三个欠发达国家提前实行零关税政策。在内蒙古满洲里与俄罗斯接壤的地区,扩大自由贸易区建设得到双方赞同和积极推动。西部地区与14个国家和地区接壤,周边国家有十几亿人口,目前已形成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近百个边境口岸。无论从已经开启的沿边开放态势还是从国际战略和地缘战略看,可以肯定,我国沿边开放将进一步提速,并推动新疆、云南、广西、内蒙古四省区经济发展的进一步提速。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上述一系列区域合作机制和国际合作机制的创新以及西部大开发以来基础设施建设成果,不仅推动西部沿边地区步入大开放时代,而且推动西部地区整体上在国家开放战略的地位大大提升,推动内陆腹地对外开放地位显著提升。青藏铁路建成通车、能源合作通道建设、产业与技术合作、第三亚欧大陆桥的设想和新丝绸之路的拓展、成渝经济区、关中平原、泛北部湾经济区、西部特大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崛起、工业化和经济起飞、重庆—成都—西安“西部高科技金三角”渐行渐近、文化交流甚至老百姓生活与世界越来越紧的联系等,不仅越来越凸显西部地区在全球产业分工和区域经济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且越来越凸显腹地与沿边的紧密联动关系,沿边开放离不开腹地支撑,腹地开放受益于并将进一步推动沿边开放。特别是当已经开工(或即将开工)的若干通道建设将横贯东西的西陇海兰新线与第三亚欧大陆桥——南北丝绸之路连接起来时,四川、重庆、西安这些西部经济最发达的腹地的地位和作用,将会更加凸显出来。
  在古丝绸之路的时代,这些经济最发达的西部腹地支撑和拓展着丝绸之路和中国的对外交流,在古代中国东西方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成都,是南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海洋时代和中国现代工业化建设中,四川、重庆这样的西部内陆腹地在我国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是就无足轻重了?恰恰相反,四川(包括直辖前的重庆)曾经有着辉煌的历史和突出的地位。在三线建设时期,四川是国家战略后方基地建设重点,所谓要人有人,要枪有枪,保障了国家安全和大国地位,而且为改革开放后我国工业化和东部的高速发展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和人才基础;在新中国建设中,四川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以“粮猪安天下”为己任,为新中国工业化发展做出了最突出的贡献甚至牺牲;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家发展最为重要的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等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齐聚今天的成渝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尤其以丰富的水能资源和天然气资源,为西气东输、东部发展、东西合作注入新的活力,而且在我国南向、西向能源国际合作通道中,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渝经济区以其突出的经济总量和科技总量,成为周边发展和沿边开放的依托。成渝经济区在数千年前的马队时代,曾因天府之国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而成为南丝绸之路的起点,今天,现代交通即将赐予深处西部内陆腹地成渝经济区南北丝绸之路交汇通道的历史机遇。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3. 在国家新的增长极建设中审视成渝经济区对外开放地位
  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五”规划和相关政策将西部地区划分为三大地带的区域发展布局:西陇海兰新线、长江上游经济带、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区,以及西藏、新疆民族地区。“十一五”规划中,针对西部基础设施的极大改善,中国区域一体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三大地带的布局格局进一步加快向重点地区发展演进,主要是成渝经济区、关中经济区、环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环北部湾(广西)经济区规划已经国家批准,成渝经济区规划由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正在编制。
  成渝经济区是四川和重庆接壤处最发达的区域,经济总量(GDP)占西部30%左右,是西部地区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程度最好,人口和城市密度最高,最有可能成长为中国新的增长极的区域。成渝经济区的发展目标,可以概括为“六个基地、一个屏障、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六个基地是:国家的能源基地,装备工业特别是重型装备制造业基地,国防科技工业的战略后方基地,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特色农牧业产品生产和深加工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一个屏障是: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的生态屏障;从发展趋势看,成渝经济区有可能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第五极。
  为实现上述目标,成渝经济区在对外开放方面还有大量潜力可挖。近年来,该地区对外开放虽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见图2、图3),但占全国的比重仍然较低。以2007年为例,四川和重庆外贸进出口和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率都高于GDP增长率,并远远高于全国水平(见表2)。但是,两地的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分别只占当年全国总量的1%和3.5%,与东、中部地区还有很大的差距(见表3)。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二、夯实成渝经济区对外开放基础的三个途径
  
  1.在产业振兴中夯实成渝经济区对外开放基础
  成渝经济区深处内陆腹地,要抓住“西部与世界相连”的历史性机遇,首先要做强自身。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之所以在该地区,是因为富庶的天府之国和发达的农业手工业源源不断地为丝绸之路提供着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商品。成渝经济区要在加速推进的西部开放中有地位,就必须倾全力振兴产业,提高腹地实力,增强辐射力,成为周边区域和西部沿边区域的发展依托。
  振兴产业既是成渝经济区提升腹地地位、拓展开放空间的要求所在,更是推动经济区成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的西部开放前沿的动力所在。其中尤其要重视的是,要从成渝经济区的优劣势和国内外环境出发选准产业,既要发挥重型结构的传统优势,同时,又要大力发展短小轻薄的高新技术产业;既要做强大型国有企业,又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既要继续完善工业体系,又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要强调集群发展,提高社会化协作程度,不要输在新一轮产业升级的起跑线上。
  
  2.在川渝合作中提升成渝经济区对外开放实力
  成渝经济区开发历史悠久,发展道路独特;水资源、水能资源、天然气资源和钒钛等矿产资源特别丰富;有良好的工业、农业、交通、科技、教育基础,是西部经济最发达,经济密度最高的区域;是国家重要的国防科技研发生产基地;是西部城市密度最高的城市密集区,全国少有的双核城市群;是长江上游生态环境的安全保护带;是西部少有的符合经济区基本条件、具有巨大生产能力和开发潜力、能够带动西部地区经济繁荣和提高全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经济区。虽然成渝经济区与长三角、珠三角、津京冀等相对发达的经济区相比有许多劣势,但由于它位于西部的核心地区,具有连接西北、西南和通海达疆的优越条件,构成了国家的战略后方基地。在产业结构上,全国能源基地、重型装备制造基地、国防科技工业基地的地位十分明显。近年来以IT产业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作用越来越加重要。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川渝合作的空间十分广阔,川渝两地在历史文化经济产业环保诸方面,都具有联系和互补。两地产业的互补优势,已在逐步显现。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保障三峡库区环境安全,也离不开川渝合作。特别是成渝经济区空间结构的双核型,重庆和成都的首位度那么高,它们在成渝经济区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四川省“十一五”规划的五大经济区中,川东北经济区、川南经济区与重庆有着紧密联系,他们的发展离不开重庆的辐射带动,同时他们又是重庆的重要腹地。向家坝、溪洛渡等金沙江大规模水电开发,川东北大型天然气田的发现和开发,不仅是四川的机遇,也是重庆的机遇,更是两地合作发展的机遇。
  成渝间大规模交通建设更将为两地的合作和发展带来机遇。过去我们说成渝两地交通时,我们只使用“成渝”即可让人明白,现在,我们要使用“成渝南线”(成都—内江—重庆)、“成渝北线”(由两条线组成:成都—遂宁—重庆,绵阳—遂宁—重庆)、甚至“成渝中线”才能说得清楚(已有方案倡议成渝中线:成都—简阳—雁江区—乐至—安岳—大足—壁山—北碚青木关附近接入遂渝高速,全长270公里,比成渝南线缩短70公里,比成渝北线缩短30公里;中线选址方案也有多种),成渝经济区环线和沟通区外的大规模交通建设,将为两地合作和发展奠定坚实条件。
  3.在“西部金三角”崛起中谋划成渝经济区对外开放未来
  在成渝经济区快速发展的同时,以西安、关中为中心的城市群和经济区也在迅速成长,在西部腹地核心区域发展中,重庆—成都—西安,一个“西部高科技金三角”正在崛起。现在三地空中距离仅有一小时,若干公路和铁路建设已经开工或规划。随着基础建设、三地城市群和一体化进程,如西(安)咸(阳)一体化、成(都)德(阳)绵(阳)一体化等加速推进,三地交流和合作进程更将加快,从而极大地提升西部内陆腹地实力。2006年,四川、重庆、陕西三省市经济总量(GDP)为16 653.12亿元,约占西部地区经济总量的72.8%,人口14 712万人,约占西部地区 40.7%。这个“金三角”的形成和崛起,对于西部地区、对于川渝陕三省市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均具有重要意义。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西部金三角”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高科技实力突出。三地在我国历史上都曾扮演过重要的政治经济角色,建国后,一五、二五、特别是三线建设,在三地布局了大量高科技工业和科研院所,积累了丰富的科技智力资源。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三地高技术产业进一步快速发展,已成为三地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2006火炬中心统计资料》相关数据显示,2006年,西安、成都、重庆三地高新区工业总产值在全部GDP中的比重高达28.59%,而其实现的工业增加值也占到三地第二产业增加值的20.87%。
  成都、重庆与西安有着久远的经济联系,随着交通建设的完善,三地的距离将进一步缩短,经济联系将进一步加强,南北丝绸之路连接将更加通畅,这对“西部高科技金三角”整体来说,在西部内陆腹地的地位和实力,成渝经济区向北、向西的对外开放,西安向南、向东南的对外开放,都将进一步提升。
  
  三、拓展成渝经济区对外开放空间的三个维度
  
  对于深处西部内陆的成渝经济区的对外开放,通达四面八方的通道区域合作,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长江流域和沿江公路及铁路向东的对外通道,通过陇海兰新线向西北的对外通道,通过南方丝绸之路向东南和南方的通道,等等,都对经济区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从地缘、距离、历史、文化等因素看,面向东南、西南的对外大通道,泛珠三角、东盟、西南经济区、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第三亚欧大陆桥和南方丝绸之路,意义尤其突出,而在连接南北丝绸之路的大通道新建和扩能后,向北、向西的通道区域合作和北方丝绸之路对成渝经济区对外开放的地位和作用,也将大大提升。成渝经济区尤其以丰富的能源和开发建设高潮,在国家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和国际能源通道合作中的地位还将进一步提升。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1.维度一:毗邻区域合作 —— 西南六省市区经济协调会
  西南六省区市经济协调会(以下简称西南协调会)创建于1984年,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创立最早、坚持至今的区域经济协作机制,堪与“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称雄媲美,为开发大西南做出了重大贡献。
  1984年,胡耀邦同志视察四川、贵州,提出联合起来开发大西南的设想,当年4月,四省区五方经济协调会宣布成立。由重庆率先提出,最初由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和重庆四省区五方组成,称“四省区五方经济协调会”。它是我国第一个跨省区市的区域合作组织。“协调会”历经“四省区五方”“五省区六方”“五省区七方”“六省区市七方”“六省区市”五次更名和发展,现在已成为由重庆市、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六省区市组成的政府间经济技术合作协调组织(协调会成立后,西藏和成都相继加入,2004年成都退出)。主要研究和商定区域经济合作的重大方针、政策原则和重大协调措施,为企业、产业和地区间的合作创造条件,促进共同发展。协调会每年开一次会,到2006年已连续召开了21届。协调会设联络处(驻重庆),负责日常。协调会遵循“自力更生,多方联合、国家支持、共谋振兴”的方针和平等协商、轮流坐庄、各方都有否定权的组织原则,以“三通一能”(交通、流通、融通、能源建设)为合作重点,联合发展交通、通信事业,联合开发资源和能源,联合进行国土资源综合考察和发展战略研究,研究和探索西南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并向党中央、国务院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把地方力量与国家支持结合起来,推动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
  西南协调会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通道合作意义。在第一届提出的目标,就是联合起来开发大西南,联合起来走向东南亚、南亚,就是出海大通道的建设。从成立至今的24年里,联合起来对外开放是历年会议讨论最多的主题和内容。六个省区市的抱团出击,支撑了经济的共同发展。在协调会还没成立前,六省区市工农业总产值仅1 047个亿,而到了2006年,GDP已达到了23 000多亿元,增加了近21倍[2]。据不完全统计,西南协调会成立20多年来,六省区市间实现大中型经济协作项目1万多个,相互投资3 000多亿元,组织交易会成交商品500多亿元,修建省际断头公路64条,组建毗邻经济协作区20个,实施农业科技合作项目100项[3]。西南协调会直接催生了昆交会,对推动云南和广西的对外开放和出海大通道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四川和重庆在传统上一直是西南经济区的龙头,但随着东南沿海的快速发展,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推进,随着内陆与珠三角交通的改善和西南出海大通道建设的加快,随着东盟自贸区建设和CEPA合作机制,发达的东南沿海、珠三角、香港等对广西、云南甚至贵州的吸引力不断加强,四川和重庆的吸引力在削弱,但与此同时,通道区域合作则在加强,尤其两地作为西南对外开放腹地的重要性仍然不可忽视。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2.维度二:泛区域合作 —— 第三亚欧大陆桥的构想和南北丝绸之路
  云南、广西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是大开放的热土,广西的钦州港、防城港、北海地价以惊人速度飙升,两省区边贸十分红火,云南还得益于西南六省区经济协调会收获的成果“昆交会”。进入21世纪,在上述一系列通道建设成果和区域合作机制推进下,在西部大开发推进下,两省区对外开放进一步提速。特别是环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建设被作为西部大开发“十一五”确定的重点开发建设区域,对外开放和各方面建设更是如火如荼。在云南,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一直孜孜不倦推进“大通道”建设,积极参加各种次区域合作。在学术界(特别是云南社科院),从1990年代以来一直连续举办中、印、孟、缅四国会议,探讨“昆明合作机制”,研究南方能源国际合作通道。今天,云南更大胆地提出一个令人兴奋的构想 —— 第三亚欧大陆桥,一个以深圳港为代表的广东沿海港口群为起点,昆明为枢纽,经缅甸、孟加拉国、印度、巴基斯坦、伊朗,从土耳其进入欧洲,最终抵达荷兰鹿特丹港,横贯亚欧21个国家的“第三亚欧大陆桥”构想,一个“海陆并进”的南方丝绸之路和对外开放构想,被云南提到世界面前[4]。
  类似南方丝绸之路的构想不仅是国内讨论的热点,也是国际学术界讨论的热点,其关注也并非自今日始。近期看,从1980年代至今,一大批香港、台湾、祖国大陆学者都在积极研究。香港学者黄枝连教授孜孜不倦地推动“大中华经济圈”的研究和演讲,而且在他主持香港21世纪基金期间,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资助西南各省市社科院连续10年讨论如何联合起来走向东南亚南亚,资助云南社科院探讨“昆明合作机制”。近年,黄教授在国内外讲学中又不断阐述从三大经济圈到四大经济圈、新丝绸之路经济圈、新欧亚大陆桥等[5]。随着近年来中国东部产业转移的国内国际路线、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和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合作的深化、“金砖四国”的崛起,类似中国南方丝绸之路的各种构想更加层出不穷,如日本国内一些研究中国经济的著名学者提出的“华南—西南—北越经济圈”构想2008年3月17日,日本大阪经济经济学部山本恒人教授,在四川省社科院召开的研讨会中介绍了其主持申报的日本文部省课题《中国的西部大开发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即是论证“华南—西南—北越”经济圈的可行性。 。这些学术见解,从更多角度为我们研究成渝经济区对外开放打开了视野。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3.维度三:国际区域合作 ——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
  在西南各省积极推进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同时,我国与东盟10+1和10+3的合作机制建设也在提速,尤其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提出,一口超过17亿、经济总值达24 000亿美元、可望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主要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全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的提出,为西南和成渝经济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对外开放提供了一个更新更高层面的机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我国与东盟之间的经贸关系日益紧密,相互经济依存度不断提高。在过去十年中,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保持年均近20%的增长速度,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东盟作为整体是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则已成为东盟的第六大贸易伙伴。西南与东南亚、南亚有悠久的交流历史,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为整个西南地区的对外开放开辟了新的广阔空间。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指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四川、重庆、广西、云南等西部省区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因为目前它们一半出口货物都是流向这些周边地区。自由贸易区如能建成,不仅会刺激这些省区的进出口大幅增长,而且直接惠及外贸港口。据估计,未来仅西南地区每年就将有4 000万吨货物要从广西各港口出海。有港口优势的广西和与东南亚陆地相连的云南,将首先迎来又一次建设高潮。据报道,广西各大港口正在扩大投资规模,北海、钦州、防城港口群计划在5年内,总吞吐能力达到3 050万吨以上,比现在新增1 200万吨[6]。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给西南特别是云南、广西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对外开放契机。在2002年云南省政府经济社会发展咨询团第五次年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甚至认为这个机遇“不亚于我国改革开放之初深圳面临的机遇”。这些机遇,自然也使地处西南的成渝经济区受益。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除了上述区域合作机制,成渝经济区还应推进和深化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重点区域的合作。
  在人类进入海洋时代的今天,海洋通道和东部沿海毫无疑问仍然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主战场。但随着亚欧大陆桥建设的逐步推进,中国“海陆并进”对外开放格局的逐步凸显,陆上国际能源通道的日益拓展,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性和地位,必将不断提升。成渝经济区深处西部内陆腹地,这是自然条件确定的区位。但如果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出发,从东西部开放平衡要求出发,从国家经济安全特别是能源安全出发,从中国政治经济地缘条件出发,从核心区域合作与通道区域合作出发,成渝经济区就可能变后方为前沿,就可能从西部内陆腹地走向西部开放前沿。
  
  参考文献:
  [1] 约翰·W·加韦尔.中国让西部与世界相连[N].陈康.译.环球时报,2007-02-13(6).
  [2] 李长衡.在2007年12月6日召开的西南六省区市经济协调会23年成果汇编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OL].重庆市政府公众信息网,www.cq.gov.cn.
  [3] 罗薛梅,魏如兰.经济协调会成立23年西南六省GDP增21倍[OL].中财网,2007-12-07.
  [4] 张玉珂.第三亚欧大陆桥 架起和平发展新通道的战略构想[OL].人民网,2007-11-02.
  [5] 黄枝连.探索亚太地区和亚欧大陆的可持续发展[C].香港亚太二十一学会2003年会刊.
  [6] 熊满蓉.中国东盟谈判开局,西南港口商机涌动[N].粤港信息报,2002-05-17.
    上一篇:山西发展影视旅游的潜力及对策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