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非公有经济的创业激励与统筹城乡发展研究

2017-06-17 01:11
导读:毕业论文范文毕业论文,非公有经济的创业激励与统筹城乡发展研究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摘 要:采用Kanbur的职位选择和收入分配模型,探讨了非公有制经济
  

  摘 要:采用Kanbur的职位选择和收入分配模型,探讨了非公有制经济中激励、工资率、风险厌恶、劳动力素质对城乡人均国民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对非公有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工资率低于劳动力的边际产品价值、社会风险态度中立和劳动力素质提高,能激励城乡劳动力自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关键词:统筹城乡;劳动力过剩;;非公有经济

  Abstract:Kanbur Job Selection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Model is used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entrepreneurship incentives,wage rate,risk aversion and labor quality on urban-rural per capita income of Chinese. The results show that wage rate is lower than marginal product value of labor force in less developed areas of private economy and that the neutrality of social risk attitude and promotion of labor quality can encourage self-entrepreneurship of urban-rural labor to push forward overall urban-rural development.

  Key words:overall urban-rural plan;labor redundance;entrepreneurship;private economy
  
  一、引言
  
  我国统筹城乡的主要问题在于城乡要素流动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失衡,导致城乡差距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2]但是转移农村劳动力却面临着严峻的形式,我国城镇存在着大量的下岗职工以及刚刚找不到的生,而农村也存在着大量失去土地或因为种种原因不愿困守乡村的农民的状况。劳动力严重过剩,是我国统筹城乡中面临的现实国情。要实现统筹城乡的目标,必须解决下岗职工、失地农民和生的问题。从目前的经济发展情况看,我国城市工业的投资规模还不能完全吸纳这么多的剩余劳动力的。[3]而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吸纳劳动力、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1]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仅2005年一年,内资非公有制经济在GDP中的比重约为49.7%,税收占30%以上,非公有制经济占城镇的比例75%以上,农村转移到城镇的劳动力80%在非公有制企业。[1]因此,本文认为统筹城乡发展需要壮大非公有经济,解决城乡的问题,尤其是农业劳动力的问题。降低风险,鼓励剩余劳动力自主,实现国民收入的稳步增长,是一条合乎国情的选择,也是城乡实现均衡发展的重要方向。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国外有关城乡统筹问题的理论研究主要有:霍华德(E.Howard)[4]等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主张将城乡协调,城市与外围乡村当作一个整体来分析,对资金来源、土地分配、城市财政收支和田园城市的经营管理、人口密度、城市绿化带等统一协调管理。刘易斯[5]、迈克尔·托达罗[6] [7]等人从经济结构的转换以及劳动力结构的角度出发,认为发展中国家具有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传统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向现代工业部门转移的问题。赫尔希曼[8]提出了非均衡增长理论,探讨了如何刺激区域经济的增长和区域间经济活动的传导或转移,以及区域差异变动等方面的问题。该理论强调以城市为中心、资源要素从城市到乡村的流动来带动乡村发展。国外的城乡统筹实践中也有不少成功的例子,如日本通过补贴政策、振兴产业、实施福利、建设综合环境,实现了以开发北海道为主的均衡发展;澳大利亚则以“均等化机制”的实施,完成向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公共物品提供;美国通过补贴支持、鼓励私人投资等手段实现了基础设施、基础教育、高新产业建设、环境保护等统筹指标;德国、意大利通过补助基础设施投资、发展工业园区、扶持中小企业等手段缩小了城乡的差距。国内关于城乡统筹的研究以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策略的较多。李娟(2007)[9]、邓雪霏(2007)[10] 、平梦奎(2004)[12]等对统筹城乡发展和统筹区域发展,构筑统筹城乡发展新机制,以及推进城镇化进程等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丁晓燕(2006)[11]对吉林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进行了研究。农业部课题组(2004)[13]在广泛的调研的基础上,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戴思锐(2004)、李岳云(2004)等人对城乡统筹的指标评价体系做了初步的探索,为城乡统筹的绩效评判提供了依据。彭智勇(2007)[15]对重庆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背景、挑战及对策做了详细的论述。王崇举(2007)[19]、黄志亮(2001)[20]、周文兴(2002)[22]等人针对重庆经济的发展、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国内外的研究和成功经验对我国统筹城乡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及借鉴意义。中国统筹城乡发展的特点是劳动力严重过剩,只是通过补贴政策完成城乡均衡发展是不现实的。要鼓励和扶持非公有经济的发展壮大,促进城乡劳动力自主,走型经济、自力更生发展的道路[14]。Kanbur(1979a,b)[14][16]、Kihlstrom 和 Laffont(1979,1983)等人对私有制经济的体制和竞争的均衡进行了分析,讨论了风险厌恶、国家税收、职位选择和收入分配等对私有制经济发展的影响。G·Duranton(2004)[18] 发展了一般均衡理论用于比较集体经济、私有经济和混合型经济的效率、福利损失与风险态度等问题,指出社会风险厌恶程度很高时,将出现企业家人数减少,总产出和工资下降的状况。
  本文根据我国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实际情况,从激励城乡居民自主的角度出发,采用Kanbur的私有制下的职位选择和收入分配的经济模型,探讨非公有制经济中激励、风险厌恶对经济的影响、社会工资水平的变化、劳动力技能提高对城乡平均国民收入增长的影响。研究我国统筹城乡中怎样以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带动城乡平衡发展,并提出了激励,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高平均国民收入,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策略。
  
  二、模型构建
  
  假设城乡非公有经济部门参与生产的总人口为1,者的比例为x,职员的比例为1-x。每一项目的生产分四个阶段。阶段1:每决定是否。即每在做者和做职员两者之间选择。当的收益效用大于当职员的工资效用时,人们选择,否则选择当职员。阶段2:者做市场研究确定项目的可行性之后,进行项目产品设计、组织生产。阶段3:职员被分配到项目中去生产。阶段4:生产完成,收入进行分配。项目的生产完成后,可能有产出或赢利;也可能没有产出甚至亏损;赢利或亏损都由者自行承担。而职员在进入项目的生产之前,和者签订合同,获得确定性工资。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城乡非公有经济部门的生产类似于单个项目的生产。每个单元产品都消耗一定数量的劳动。职员获得合同认定的确定性的工资,而者将获得利润,并负担所有的生产风险。生产成功,者有利润;亏损或失败,者将破产,并对自己的负全部责任。这表明,在非公有经济部门的均衡状态中:(1)每竞争性地选择者和职员,取得最大值的期望效用。(2)每个者竞争性地需求一定的职员的劳动量,来取得最大值的利润。(3)城乡非公有经济部门的劳动力供给等于劳动需求。
  
  我国城乡经济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劳动力严重过剩,非公有制经济异军突起,同时还有相当多的地区经济比较落后。在统筹城乡的实践中,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建立统筹城乡的经济基础,政府首先要激励人们。工资率适度低于劳动力的边际产品价值可以减少者的成本。只要不出现太大的分配不均,工资率适度低于劳动力的边际产品价值是可行的。这样还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部门增加投入,激励更多的人去,从而促进。
  
  命题2表明工资率适度低于劳动力的边际产品价值会刺激人们,但是低工资率对人民的收入有一定的影响。在非公有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私有业主比较多,当社会从业人员的劳动力的素质较高时,非有经济的技术规模收益较大。当x>1-α时,政府应该鼓励提高工资,使人均国民收入增加。因此,应在非公有经济不发达和劳动力素质不高的地区进行统筹城乡的改革。当x<1-α时,工资率适度低于劳动力的边际产品价值,促进和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这时尽管贫富不均,但是总体在增加,者的收入增加量比职员的工资的增加量多。收入的增加,有利于建立统筹城乡的经济基础。当经济发展到x>1-α时,应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提高工资,提高人均国民收入,使得城乡共同富裕。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命题3:如果社会创造较好的环境,竞争适度,人们风险厌恶程度将接近风险中立状态,这时人数最多,人均国民收入最高。

  命题3表明在统筹城乡时,社会创造的环境越好,对国民收入和的影响是:最佳的环境是社会的风险厌恶水平处于中立的情况。社会的软环境不利于时,者将厌恶风险,这将使得人数减少,国民收入下降。反过来社会为者提供各种好的政策、的保障等很好的环境,的人数将大增,这可能导致部分无能的人也参加的人群,降低社会生产率,使得人均国民收入下降。
  
  四、工资、劳动力素质变化的数值模拟分析
  
  综合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统筹城乡中的重要难题是过剩劳动力的问题。在经济不够发达的地区,工资率适度低于劳动力的边际产品价值会引导更多的人创办企业,增加和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同时,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也会促使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本文采用数值模拟如下:
  
  从表1中的数据来看,当工资等于实际产出价值的90%时,职员的工资并未下降到10%,因为经济增长了,者增加了,这又使工资上涨。工资率适度低于劳动力的边际产品价值,职员的工资下降的幅度小。者的数量、民营者的期望利润和非公有制经济部门的人均国民收入增加的幅度远远高于工资等于实际产出价值时的数据。由于劳动力剩余,工资率适度低于劳动力的边际产品价值,者的比例在改变,者的数量在增加,劳动力的剩余状况将有所缓解。而且者通过一定时间的资本积累,技术的改进,使得技术规模报酬有所提高。同时职员在激烈的竞争下也在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非公有经济部门将达到一个新的均衡点。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就我国统筹城乡进程中非公有制经济中的激励、工资、风险厌恶、劳动力素质对城乡人均国民收入的影响做了分析。结论归纳如下: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1.应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我国劳动力严重过剩,形势严峻。目前,受环境的影响,大部分新增加的劳动力,尤其是农村劳动力多数在非公有经济部门,由于非公有经济对城乡的巨大贡献,统筹城乡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不失为一条切合实际的道路。
  2.非公有制经济落后地区工资率适度低于劳动力的边际产品价值,能促进更多的人,者在低工资的环境下获得了更多的利润,者的积极性增加。虽然职员的利益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带来了社会分配的不公平。但非公有经济得到了发展,国民收入会增加。这有利于城乡均衡发展。而在劳动力的素质高、非公有经济的发达地区应采用劳动力的边际产品价值相等的工资率,使得人均国民收入提高,实现城乡平衡发展。
  3.良好的经济环境,会减少者的风险,引入适度竞争,使社会风险保持中立水平。人均国民收入增长最快,对统筹城乡地区经济的发展最有利。
  4.劳动力的素质和技术水平越高,非公有制经济部门的规模收益越大;者的效用越大,者的风险厌恶程度就越低,有利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
  
  参考文献:
  [1] 林彰云.非公有制经济的历史贡献.[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07(1):63-67.
  [2] 马晓河.统筹城乡发展要解决五大失衡问题[J].宏观经济研究,2004(4):3-12.
  [3] 赵涤非.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转移的历史阶段和制约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2005(5).
  [4] 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5] 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施炜,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6] 迈克尔·托达罗.乡—城人口流动的经济理论[M].朗曼出版公司,1994.
  [7] 托达罗.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1.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8] 赫尔希曼.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171.
  [9] 李娟.推进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J].理论探索,2007 (1) .
  [10] 邓雪霏.抓住契机构筑统筹城乡发展新机制[J].奋斗,2007(4).
  [11] 丁晓燕.吉林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经济纵横,2006(12):53-56.
  [12] 平梦奎.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和统筹区域发展[J].管理世界,2004 (4).
  [13] 农业部课题组.统筹城乡和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4 (1).
  [14] 林毅夫.有关当前农村政策的几点意见[J].农业经济问题,2003(6).
  [15] 彭智勇.加快重庆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背景、挑战及对策[J].重庆工商学报(西部论坛),2007(5).
  [16] Kanbur S M. Of risk taking and the personal distribution of income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9,87 (4):769–797.
  [17] Kanbur S M. Impatience,information and risk taking in a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of occupational choice [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79,46 (4):707–718.
  [18] Gilles Duranton,Toni Haniotis. A comparison between economic systems with an application to transition [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4:2125– 2157.
  [19] 王崇举.迈向21世纪的重庆开放经济[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
  [20] 黄志亮.重庆经济发展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
  [21] 周文兴.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论[J].重庆行政,2001(5).
  [22] 周文兴.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2(1).
    上一篇:欠发达地区传媒经济效益规模增长的制约因素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