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 要: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模式是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其实现途径之一是三个“10 + 1”合并,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目前三个“10 + 1”进展顺利,数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发展最快。途径之二是东北亚自由贸易区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二为一、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东北亚区域合作是东亚地区合作基础最好、最容易实现经济一体化的地区,中日韩合作的发展再加上东盟自由贸易区一体化的深化,最终形成东亚自由贸易区。
关键词:东亚;经济一体化;自由贸易区
经济的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及世界经济的多极化为东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东亚经济一体化曾取得过明显的进展。由于东亚各国在政治体制、文化、宗教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东亚经济一体化表现为由市场推进的多元化的形式。2005年以来由于中日之间的“政冷经热”,也使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处于进退维谷的状态。面对这种现状,我们更应该保持一份平常心,客观理性地看待这一历史趋势和进程。实际上, 在目前欧美亚三大区域经济合作中, 东亚虽然仍然是制度上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程度最低的地区, 但却无法抹煞该区域近年来在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上所取得的快速进展。
东亚合作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它是在三个轮子的推动下前行的:一个轮子是“10+3”,即整个东亚范围的合作;第二个轮子是“10+1”,即东盟分别与中日韩之间的合作,这方面的领导人会议与“10+3”同步进行;第三个轮子是东盟自身的合作和中日韩之间的合作。三个轮子一起转动符合东亚当前的实际。但是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真正的东亚合作机制化建设必须建立在一个统一的体制框架之下[1]。“10+3”会议的召开,使得东亚有了一个制度性合作的框架,也确立了东亚作为一个区域性实体的地位,并在世界上逐渐得到了认同。每年在“10+3”上有领导人会议、部长会议和层面上的高官会议。在金融领域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今后还要进一步深化地区的金融和货币合作,并加强在能源、教育、货币互换减灾等领域的合作[2]。尽管东亚经济的一体化较之欧盟、北美更加表现为松散的、多元化及其复杂化的局面,但它模式是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并遵循以下的途径不断推进的。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一、三个“10 + 1”合并、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
所谓三个“10 + 1”,是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区和韩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三个自由贸易区的谈判中,发展最快的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在2001年 “10 + 3”领导人会议上,中国领导人倡议在十年内同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中国领导人的这一倡议得到了东盟方面的积极响应。2002 年5 月第一次中国—东盟谈判委员会会议在北京召开,标志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开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首个与外国共建的自由贸易区,在亚太地区产生了很大影响。2005年7月20日开始,双方开始执行《货物贸易协定》,启动全面降税进程,首批7 445种商品关税已降至20%左右。其中,中国对东盟六个老成员国家平均关税税率已降为8.1%,比最惠国平均税率水平9.9%低1.8个百分点[3]。目前双方在服务贸易及投资领域的合作取得了新的进展。从2005年起, 东盟已是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最近,中国贸易官员乐观地预言,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逐步加强,到2010年CAFTA有望在进出口总额上超过北美自由贸易区,到2020年在GDP总量上超过欧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和北美、欧盟自由贸易区一道成为世界三大经济支柱[4]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东亚经济合作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为未来成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与东盟拟建自由贸易区使日本、韩国受到震动,因而日本积极谋求在中国前面同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日本和东盟十国领导人在2002 年11月签署了《日本和东盟全面经济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明确表示为了实现东盟和日本的合作伙伴关系,各种合作包括一个可能的自由贸易区应该在十年内尽可能快地完成。事实上,日本东盟双方都看到,强化彼此的关系,会给双方带来多方面的利益。经济方面:在同东盟马、泰、菲建立经济伙伴关系后,日本将获得有1.6亿人口、3 000亿美元的市场,GDP的增长每年将增加0.34%,而与东盟全体建立自由贸易区后,将形成有6.7亿人口5.5亿美元的市场,GDP将增加200亿美元,人口将增加20万。东盟则可在自由贸易区和经济伙伴关系框架内,更方便地吸收日本的资金和技术,进一步开拓日本市场,打破农产品和劳务方面的壁垒。在日本同马来西亚、泰国和菲律宾三国经济伙伴关系生效后,三国的GDP分别可增加约20%、5%、2%。整个东盟同日本建立自由贸易区后,将会得到更多实惠。日本与东盟自2005年4月开始经济合作协定谈判,于2006年11月达成共识。根据协定,日本将在十年内取消东盟产品(大米除外)93%(按贸易额计算)的关税,而东盟方面则将取消或削减日本的平板电视、汽车零部件等产品的关税,以加强双方的经济交往。日方统计显示,2007年日本与东盟之间的贸易额约为20万亿日元,占日本贸易总额的13%。据推测,日本与东盟签署经济合作协定将使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增加1.3万亿日元[5]。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韩国也积极地与东盟保持各种联系,正在考虑建立自由贸易区。在 2000 年新加坡“10+3” 峰会上,针对该组,建立了东亚研究小组,负责评估东亚小组的报告,提出新的建议。近年来,韩国—东盟合作领域除贸易、投资、旅游外,已扩展到科技、人力资源、环境、文化、私人部门、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2003 年 10 月韩国—东盟领导人峰会上同意加强对双方经济关系进行研究,韩国提出了建立自由贸易区。东盟2005 年开始与韩国进行自由贸易区谈判,并达成一致,2009 年对非敏感商品完全取消关税。2006年5月17日东盟与韩国签署的这项自由贸易协议,决定在2010年以前逐步削减商品贸易的关税,东盟各国对在2012年前建立自由贸易区表示乐观。东盟已经与中国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并计划建立世界上容量最大、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这样三个东亚大国都参加了自由贸易区安排,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加强与东盟的合作,并最终建立东亚整个地区的自由贸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