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 要:中国畜产品出口的动物疫病、药物残留和出口市场高度集中等因素推出了HACCP管理体系,全方位控制疫病和药残,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发展畜产品期货市场,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方面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等一系列对策。可以逐步提高中国畜产品出口质量,化解国际国内的制约因素。
关键词:畜产品;国际竞争力;出口;对策
中国是世界上畜产品生产大国,2005 年全国肉类总产量达到7863.7万吨,占世界肉类总产量的28.84%(FAO)。在畜产品国际贸易中,中国畜产品具有价格竞争优势,按说中国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应该占有一席之地,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近年来中国畜产品出口步履维艰,屡屡受阻,肉类出口仅占国内肉类总产量的1.0%,占世界肉类出口总量的2.06%(FAO)。为此,笔者试图针对制约中国畜产品出口的一系列因素,探讨扩大中国畜产品出口、提升其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一、制约中国畜产品出口的因素
当前畜产品安全问题远远超出了传统的食品卫生安全的范围,已经成为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整个食物链的管理与保护问题。因此,各国政府对畜产品进口要求非常严格,不仅要看产品本身的质量,更要考察该产品的生产地条件、生产过程各环节以及执行的标准和认证等情况。在影响中国畜产品出口的诸多因素中,最根本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动物疫病。由于动物疫病的传染性及其危害极强,各国为防止疫病的传入,保护本国人民和动植物免受侵害而采取的保护措施也越来越严格。由于中国动物卫生监管防疫体系不够健全,与世界不接轨,相关标准不统一,许多国家怀疑中国畜产品卫生状况,纷纷设置贸易壁垒。特别是近来由于禽流感、口蹄疫等原因,欧盟仍未解除对中国主要动物源性食品及禽类产品的进口禁令,日、韩等国也没恢复中国冻鸡等禽肉产品的进口,俄罗斯不仅继续对中国肉类进口实施关税配额管理,而且又宣布禁止中国肉类产品输入。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2.畜产品药物残留。中国兽药及有害化学物质残留的检测方法还不够完善或不够先进。由于检测方法不够先进或先进方法成本过高,监控力量不足,管理不严、用药不规范、宰杀前停药期不够长,一些饲料生产厂家和养殖户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使用违禁药物或添加剂等,这都成为中国畜产品安全潜在的隐患。药残超标与中国的标准大多比国际标准低也有关。
3.畜产品出口市场集中度过高。2006年中国畜产品出口的80%集中在周边的日本、香港、韩国,其中50%集中在日本,市场集中度过高,出口受主要市场影响较大,一旦主要出口市场发生变化,就会严重影响出口,也不利于稳定国内生产。2001—2004年中国禽肉出口直线下滑就与日本、韩国采取的制裁措施直接相关,造成禽肉生产陷于困境。中国畜产品出口到日本、韩国固然有地理优势,可以降低运输成本,但是近几年两国愈来愈严的检验检疫大大增加了中国畜产品的出口成本和出口难度。尽管中国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对日出口占比有所下降,但还是占了一半的比重。
此外,中国畜禽肉的加工转化率仅为发达国家畜禽肉转化率的十分之一,而且加工技术落后,多数以初级加工为主,产品附加值低,保鲜期和货架期短,市场适应能力差,这也影响了中国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畜禽良种覆盖率低也是影响中国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原因之一。优良的专门化肉用家畜品种的匮乏直接影响了中国肉类产品的品质,降低了其市场竞争力。
二、扩大中国畜产品出口的对策
针对中国畜产品出口的现状,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推行HACCP管理体系。HACCP(Hazards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即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是一种保证食品质量与安全的预防措施系统,是指导食品生产企业建立食品安全体系的基本原则,以HACCP为基础的食品安全体系被称为HACCP体系。该体系是以进行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为两大监督支柱的食品质量与卫生管理方法,强调预防为主,将食品质量管理重点从最终产品转移到生产过程上来,以便更好地控制其卫生与安全。通过对生产过程中的危害分析,确定在生产过程中容易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的环节和关键控制点,并建立相应的预防措施,将危害消灭在生产过程中,提高安全产品的生产率。HACCP管理体系在中国畜产品安全中的应用起步较晚,通过HACCP认证的企业还较少,我们应该借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推行这种管理模式的成功经验,针对中国的具体特点,研究HACCP在饲养场、屠宰加工厂的模式,搞好中国的HACCP的认证管理,保证中国畜产品质量,扩大中国畜产品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