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析我国循环经济的法律保障范文

2017-08-14 06:38
导读:毕业论文范文毕业论文,浅析我国循环经济的法律保障范文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循环经济作为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便应运而生。我国循环经济立法尚不完善,在法律制度上还存在着缺失。本文欲通过对发达国家立法现状的分析与比较,寻找出一些规律,以期对我国的立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循环经济;立法;法律制度;责任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recycle economy)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之后,在少数发达国家中出现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所谓的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中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将清洁生产和废物利用融为一体,实行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其遵循3R原则,即资源—生产—再资源。这样便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宝贵而有限的自然资源,给环境带来最少的污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劲头迅猛,无论是国民生产总值还是外汇储备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付出了惨痛的环境和资源代价。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值是我国大部分企业的生产模式。鉴于此,我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将维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政策性规定。循环经济的推进与发展离不开法律的保障,2009年1月1日实施的《循环经济促进法》便是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对企业的监管制度。
  
  二、国外有关循环经济立法的现状分析与比较
  
  在大陆法系中的许多国家,循环经济法律体系比较完备,循环经济的发展与立法的良性互动构成这些国家鲜明的特色。通过立法促进废弃物的回收和综合利用,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循环经济制度,是发达工业国家普遍采用的方式,也是此项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1.德国
  德国是世界上关于循环经济立法最早和最完善的国家之一。以德国进行循环经济立法的进程为例,德国于1972年制定了《废弃物处理法》。1978年制定了废物处理和电子产品回收的法律。进入可持续发展时代后,该国于1994年制定了在世界上具有广泛影响的《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1998年修改),现在成为统领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基本法,其特点是突出和强调对废料的再利用,将循环经济思想的适用领域从包装废物扩展到全部废物,并且明确了循环经济的范围。此外,该国在1998年至2005年间制定了《包装法令》、《垃圾法》、《联邦水土保持与旧废弃物法令》、《社区垃圾合乎环保放置及垃圾处理法令》、《持续推动生态税改革法》、《再生能源法》、《电子产品、电器的流通、回收及处理法》等近20部法律法规。由此可见,德国的循环经济立法已经趋近完善,既有统领该法律体系的基本法,还有适用于各个不同部门的特别法律。所有的这些法律构成了一个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明确了政府,企业以及消费者在推动循环经济中的责任。
  
  2.日本
  日本在其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深刻地体验到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带来的恶果,饱受大自然的惩罚。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政府提出了“环境立国”的口号,以构建循环型社会为主旨,集中制定了废弃物处理、再生资源利用、包装容器利用和家用电器循环利用、化学物质管理等一系列法律法规。1991年首先颁布《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1995年颁布《容器和包装物的分类收集与循环法》,1999年颁布《建筑材料循环法》后,2000年颁布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法》作为循环经济的基本法。2001年4月,日本开始实行八项循环经济法律,提出了建立循环型经济社会的根本原则:“根据相关方面共同发挥作用的原则,通过促进物质的循环,减轻环境负荷,谋求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构筑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三、我国关于循环经济的立法现状
    上一篇:引入市场机制下企业规模边界的重新确定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