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金融经营现状的经济学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7-08-26 03:10
导读:毕业论文范文毕业论文,关于农村金融经营现状的经济学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关键词]农村金融改革 经营模式与现状 启示及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改革 经营模式与现状 启示及建议
[摘要]面对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逐步收缩与信贷资金的大量流失,农村及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供给严重不足,以农村信用社为代表的相关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不断加大,为改变农村金融机构绩效较差的现状,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已成为必要。
一、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结果
上个世纪90年代的农村金融改革增添了农村信贷市场的活力,但同时也造成了农村信用社的沉重资金负担。政府干预、指令贷款支持乡镇企业等与制度转换过程中产生的新呆帐,如行社脱钩过程中的资产分割与划转,使农村信用社的资产质量不容乐观。“历史包袱”是信用社改革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必须面对的难题,以当期成本去解决“历史包袱”是件痛苦的事情,震动最小的办法是绕过最难的改革,留待今后处理。
二、农村金融经营现状及经济学分析
(一)目前农村金融状况及原因
1.资金严重外流
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农村最主要的金融机构,其存贷差连年增大,成为了农村资金外流的重要渠道。农转非的现象严重的原因在于:农村信用社为减少贷款风险,优化信贷资产增量结构,片面强调贷款抵押和担保,结果使抵押能力本来就有限的农村经济主体,难以利用信用社的信贷资源来发展农村经济。
2.信贷配给严重
中国农业银行自实行商业化转轨以后,对农村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资金贷款制定了严格的约束条件,由此导致对农村经济主体信贷的大幅减少。农村信用社作为社员自愿入股,由入股社员民主管理,多年来由于产权、组织管理以及经营水平等方面的弊端而无法实现良性运行,难以发挥经济合作的功能,尤其是近几年来过于注意商业化经营,忽视组织内部社员的融资需求,片面强调信贷的抵押和担保,在真正符合条件的农户个体极其有限的情况下演变成了变相的信贷配给,造成针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信贷总量有所下降。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3.金融服务形式单一
农村资本市场业务单调,无论是农业银行,还是农村信用社目前发放的多是短期贷款,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的中长期融资服务很少,虽然部分农业产业化主导企业,在发展壮大之后,经过改制成为农业类上市公司,其股票在社会上发行和交易,这类公司目前还是少数,迄今为止,还没有农村企业在资本市场发行债券进行融资,农村地区进行股票等有价证券经纪的机构也极为缺乏,现代化的有价证券交易系统根本无法延伸到农村。
(二)农村金融经营现状的经济学分析
趋利避亏是理性经济人在经营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法则,农信社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企业法人而导致的商业化倾向,与政策性定位之间存在了相应的冲突。当前,农信社肩负支农的政策性任务,而其本身,面对的农村信贷市场却是低效的,成本高而收益小,附加相当高的风险,正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的业务不断萎缩。
根据国际经验,小额信贷的运作成本原高于其他贷款,而目前,我国现行的支农贷款利率与支农成本不相对称。由于农户贷款的户数多,额度小,手续烦琐,从而需要信贷员对每一位贷款人员的家庭背景、经济现状、贷款使用以及还贷前景作全面调查取证,导致量度倍数激增,增加了相应成本(管理成本及运营费用),与此同时,农信社所面临的风险却是相对于其他业务而加增的。由于农户贷款受自然及市场等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以及相关贷款人的信用不佳甚至有意赖帐而导致风险暴露严重。当前的农信社的贷款利息不足以补偿支农信贷的成本与风险。
目前,农信社的负债结构也不近合理,定期存款占比较大,筹资成本的较大与贷款收益较小形成极不健康的竞争经营格局,同时,由于政策性定位,农信社对某些的优势项目也无权涉及并直接导致其在金融市场的竞争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