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运动性猝死研究概况

2014-05-12 01:12
导读:医学论文毕业论文,运动性猝死研究概况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关键词】  运动性猝死 研究概况

  【关键词】  运动性猝死 研究概况

运动性猝死是指与运动有关的猝死的简称,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心脏病学家的有关材料,运动猝死的定义是:有或无症状的运动员和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在运动中或运动后 24 h 内意外死亡[1]。随着一些运动员在运动中或运动后的死亡,运动性猝死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国内外一些学者对这一领域进行了讨论和研究[2]。而关于运动猝死,国外已经有不少文献报道,国内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本文就将对运动性猝死的概念、流行病学研究、发生的生理机制以及预防进行综述。

  1 运动性猝死的概念及特征

  1.1 运动性猝死的概念

  1970年世界卫生组织和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给猝死(sudden death)下的定义为: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或者24 h内发生的意外死亡。它有三个基本要点:(1)自发过程;(2)意外发生;(3)进展迅速。其临床特征主要是突发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在20~30 s的叹息样呼吸后呼吸停止,猝死发生前可能胸痛、气急,也可无任何预兆就突然发生。Maron(1980)等对运动性猝死下的定义是:在运动中或运动后即刻出现症状,6 h内发生的非创伤性死亡。目前,有些学者如(Chris 1989)、(Quigley 2000)等倾向于将猝死的时间限定在发病1 h之内,认为在运动中或运动停止1 h内发病并导致死亡,称为运动性猝死;但也有学者将运动中或运动后即刻发生的意外死亡称作即刻死(instantaneous death),症状发作后24 h内发生的意外死亡才叫运动性猝死[3]。

  1.2 运动性猝死的特征

  1.2.1 性别与年龄

  国内猝死者性别男女比例为7.2:1,可能是由于女性缺血性心脏病发生率低,运动负荷小,对疲劳或其它过度负荷不易耐受等因素有关。研究报道,运动猝死的平均年龄为(30.8±17.9)岁[4]。

  1.2.2 时间与环境特征

  国外资料表明,心脏性猝死多发期一般为冬季,星期一以及商务9~11点或醒后的3h内。国内资料提示运动猝死也可能受时间戒律的影响,但尚未明确[5,6]。

  1.2.3 职业与项目特征

  从上海和华东地区1998年抽样调查猝死病例分析,运动猝死所涉及的人群较为广泛,有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教师、教师、干部、工人和大中学生年龄从9~67岁[7]。研究显示运动性猝死多发生在强度较大或是竞争激烈的项目中,但是一些强度较小的项目也占了相当的比例。

  2 运动性猝死的生理机制及外界因素

  2.1 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在运动猝死中占着很大的比例,Drory的调查研究显示在运动猝死的病例中,心源性猝死占 82%,李之俊等人的研究为87.5%。徐昕等人的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在 82例猝死病例中,心脏性猝死有 58例 70.73%,其中,又以心肌梗塞 36.21% 、先天性心脏病 15.52% 和心肌炎13.79% 最常见。青年运动员心源性猝死主要由肥厚性心肌病、心肌炎、心脏瓣膜和心肌传导系统疾病引起;而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心源性运动猝死则几乎全部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即冠心病引起[8-10]。

  2.2 脑源性猝死

  脑源性猝死也是运动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剧烈运动可使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收缩压升高,易造成原有动脉硬化、脑血管瘤或血管畸形破裂出血而死亡。徐昕报道脑猝死 13例,涉及脑溢血、脑血管破裂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 3例有高血压史。除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外,其余年龄均大于 40岁。李之俊报道脑猝死 5例,4例脑溢血 年龄40岁以上,1例脑血管畸形动脉瘤。Lynch 研究了 56例与运动有关的猝死,其中10例为脑溢血[11]。

  2.3 其他

上一篇:中药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下一篇:老年癫痫患者用药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