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 由于构成胸部的组织复杂,包括低密度的含气肺组织、脂肪组织、中等密度的肌肉组织及高密度的骨组织,因而CT值范围较广。在观察胸部CT时至少需采用两种不同的窗宽和窗位来观察。一种是肺窗,其窗位为-400~-800 HU,窗宽为1000~1500 HU,适于观察肺实质;另一种是纵隔窗,其窗位为20~50 HU,窗宽为200~400 HU,适于观察肺实质病变、纵隔和胸壁。我们在阅读横断位CT图像时,应养成自上而下连续观察的习惯,以便更好地分析正常解剖结构的位置与形态,以及与异常影像鉴别。
【关键词】 CT检测 胸部检查 正常表现
一、肺野和肺门
常规横断面CT上观察肺野和肺门从确定支气管各分支开始,首先是左、右主支气管,然后分出各叶支气管,再分出各肺段支气管,由中心向外围走行,逐渐分支,由粗渐细。肺叶肺段支气管与肺门血管特别是肺动脉的相对位置、伴行关系以及管径的大小较为恒定,支气管与伴行的肺动脉两者的管径相近。CT图像上确定肺段主要依据是肺段支气管,它位于肺段的中心。下面描述5个标志层面上的肺段分布。
1.主动脉弓层面两侧肺野内侧可见尖段支气管及伴行的肺血管,故内侧为尖段区域,其前、后方,可见支配前段和后段的支气管血管影,故这一层面可同时显示上叶的尖段、后段和前段。
2.右上叶支气管层面 右侧见右上叶支气管及其分出的前、后段的支气管。右上叶支气管前方为右肺动脉。在前、后段支气管间的血管为右上肺静脉。左侧见尖后段支气管。两侧后部显示斜裂,斜裂后部为下叶背段。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3.中间支气管层面右侧见中间支气管,其前方为右肺动脉,前外方为肺静脉。右肺野中部的无肺纹理区为水平裂,后部为斜裂,所围的肺组织为中叶外侧段,前方为上叶前段,后方为下叶背段。左侧见左主支气管及左上叶支气管,其前方为肺静脉,后方为左肺动脉,左肺野中部可见舌叶支气管和血管,前外侧为上叶前段,后方见斜裂,其后为下叶背段。
4.中叶支气管层面右侧见中叶支气管及其外、内段支气管,同时分出下叶支气管,有时见下叶背段支气管。中叶支气管前内方为右上肺静脉,外后方为右下肺动脉。左侧见向前走行的舌叶支气管及左下叶支气管起始部,有时见下叶背段支气管,舌叶支气管的前内方为肺静脉,外后方为左下肺动脉。
5.左、右下叶支气管层面下肺静脉由后下向前内上、斜行进入左心房。前、内基底段支气管位于下肺静脉内前方,外、后基底段支气管位于下肺静脉外后方。伴随动脉均在支气管的外侧。斜裂向前下走行,其前方右侧肺为中肺,左侧肺为下舌段。
(1)肺门:为两肺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神经及淋巴组织出入纵隔所形成的影像。左右肺门的上界为尖段支气管的起始部及伴随动脉,左右肺门的下界为下叶肺段支气管的起始段及伴随动脉。内界为纵隔胸膜,外界为肺段支气管起始段及伴随动脉。
(2)叶间裂:是识别肺叶的标志。由叶之间的脏层胸膜构成。右侧有斜裂和水平裂,左侧有斜裂。常规层厚时(>5 mm)叶间裂显示为较宽的无肺纹理的透明带。在薄层扫描时(<2 mm)多显示为线状影。
(3)肺小叶:常规CT难以显示肺小叶结构,高分辨率CT显示肺小叶是多边形截头锥体形,底位于肺表面,尖向肺门,直径约10~25 mm,肺小叶核心为小叶肺动脉和细支气管,其直径约1 mm。正常情况下,小叶间隔线很少能完整地显示,如能清晰地显示多为异常增厚。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