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 中风病是中医内科四大难证之一,也是当今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三大死亡原因之一,虽然近年来,对于中风急性期的有效抢救降低了死亡率的发生,但高复发率、高致残率使得中风生存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给社会、家庭带来重大负担。该文从中风病的病理认识盲区入手,从临床证候学调查反证来探讨中风病机关键,介绍了魏江磊教授提出的“中风热毒论”假说,及其从 “毒”论治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 中风病 热毒 时空维
中风病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三大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有着很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 其有效的治疗还相当缺乏。如何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案,我国传统医学工作者在此方面一直不断地努力。然中风乃中医内科四大难证之一。历代医家对其发病机制见智见仁,至今对中风的病理认识仍存在诸多盲区, 亟待探索和启明。盲区一, 中风发生时主要病因及内在联系,各病因在中风发生学中的地位, 具体即气、火、痰、淤在中风发生学中是否有独特形态或变化? 所占权重多少? 相互影响如何? 盲区二, 气火上逆, 肝阳上亢是中风的直接病因抑或间接病因? 通过何种途径引起昏瞀、瘛等中风特有症状? 盲区三, 中风病程各阶段, 诸致病因素的强度变化,以及性别、年龄等变量是否有病机演变的特征性表达。
导师魏江磊教授经过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及中风证候学调查,分析中风的前期证候学和预警信号进行了研究,认为中风发生学具有鲜明的“热毒”色彩,进而提出“中风热毒论”假说[1]。认为中风发生和演进中,有“毒”的信息存在,中风时空维具备毒的十大特征。临床上,根据热毒病机辨证论治中风取得良好疗效。据此,从以下方面对“中风热毒论”研究思路作一探索。
1 毒的概念
2 中风之热毒的产生与发展
2.1 中风之热毒的产生 中风之热毒的产生与七情不遂,五志过极密切相关。其产生过程见图1。
图1 中风之热毒的产生过程(略)
产生中风的原因有多种,包括内伤积损、劳欲过度、饮食不节、情志所伤、气虚邪中。而病机总归虚、火、风、痰、气、血六端。在中风发病前,即存在危险信号,即本虚。人体常受自然界之邪气、饮食物中之邪毒、抑或情志之不畅等困扰,其正气足者可以通过自身调节或稍借药物之力驱邪外出;而正气虚者,则无力抗邪,以致于邪气滞留体内,充斥内外,渐成害人之“毒”者。而中风发病中,究其根本,乃本虚而标实也。中风之发生情志不遂占主导,亦常作为诱发因素出现,而影响脏腑多在心、肝,此二脏最易生火,火入气分,则气无常态,气机逆乱,上冲清窍;火侵血分,则血无常形,血热妄行,上扰清宫,火擅外燎筋脉,内损脏腑,其起急,其发骤,其酷烈,其峻猛,常邪莫能似之,故当以“毒”为名。热极令气离位,火盛命血异形,故毒即“离经叛道”之气血,而热乃内生毒邪之本由。
2.2 中风之热毒的发展 其发展过程见图2。
图2 中风之热毒的发展过程(略)
2.2.1 加强因素①情志不遂,五志失和而致心肝火旺;②饮食不节,脾运失健,痰浊内生,蕴久化热,或瘀热内结,闭阻气机,气血逆乱。
2.2.2 削弱因素:①预防未生之毒,重在清心疏肝;②清除已生之毒,重在顺气活血,清热解毒;③排除蓄积之毒,最优调气通腑;④控制毒之伴侣,务在化痰逐瘀。
3 中风之热毒的特性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热毒的特性在中风病中显现得淋漓尽致,可从如下方面阐述:
3.1 骤发性热毒致病,起病急骤,传变迅速或直中脏腑,病情进行性加重。中风的发生多是卒然昏仆,发生突然,“如矢石之中的,若暴风之疾速。”迅速出现气血运行逆乱,邪热内壅,上扰清窍之象,保留热、邪致病的病机母系特征。然又与一般邪热亢盛有异。
3.2 广泛性致病区域宽广,常见脏腑、经络、四肢同时病变。中风发病,可见脏腑受损,蒙蔽脑窍之不省人事;邪入经络则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歪斜,言语蹇涩等。中风证候学研究发现病变辐射度宽广,以二脏以上等多脏病变为主。因热为阳邪,其性炎上,而中风病变部位不仅仅是机体上部,其区域更为泛化,非热邪所能涵盖。亦有文谓此由风邪使然,而把“风”作为主要病因抑或主要病理状态,历代医家均未取得一致意见,甚至存在逻辑混乱。笔者认为,从中风发生特点上观察,“毒”是独立的致病因素,风则应视作病理状态更为恰当,乃热毒败坏脑窍,损伤筋脉、脏腑后的外在表征。
3.3 酷烈性致病力强,危害严重,变证多见,毒邪常伏气血,耗伤阴液,败坏脏腑,其病情多呈急、危、疑难之象。中风之重者,即中脏腑,常可见发病之初,邪气斥盛,气血上苑,或病邪猛烈,正气急速溃败,阴竭阳脱,生命岌岌可危。
3.4 从化性指热毒具有以体质学说为根据发生变化的性质。经导师临床观察发现中风先兆症状出现有性别、年龄特征性变化[3],如60 岁以上人群热极生毒症状明显少于50岁以下人群,符合毒的从化性特点。
3.5 火热性从毒邪致病的表现看,其证多属火属热,邪变为毒,多从火化。火性炎上,易袭阳位,故毒之为病,其高者,因而患之。导师中风证候研究观察,中风先兆患者常有面红目赤、烦躁、神昏、视歧昏瞀等一系列清宫被扰,元神不安等症。
3.6 善变性指毒邪致病,病变无常,变化万端,无明显时间性和季节性,并根据所害客体的状况而表现出丰富多变的临床症状。中风发病后病情变化多端,其中脏腑者,为中风之重证,或经积极抢救进入恢复期,或因病情危重、年高体弱抢救无效而死亡;中经络者,乃中风之轻证,发病之初表现亦多端,有半身不遂、口眼喎僻者,有言语不清者,有一过性言语不清,或黑矇者,亦有肢体麻木者等等。
3.7 趋内性中风起病后,可在极短时间内,热毒之邪迅速攻击脏腑,而呈现相关脏腑功能紊乱,甚至在中风发生前,就可捕捉到热毒趋内入脏的信息。
3.8 趋本性毒由邪生,故保留原病邪的某些特点,如热毒常犯人体上部,痰毒常蒙蔽清窍,瘀毒易损伤脑络。中风之发病病位在心脑,常出现清窍蒙蔽之征,如神志昏愦。
3.9 兼挟性毒常以气血为载体,无所不及,壅滞气机,败伤血分,又善入津液聚集之处,酿液成痰,故毒气为病常有挟痰挟瘀之特点。中风发生过程中除热毒为主病机外,痰、瘀常兼挟存在。
3.10 顽固性毒邪内伏,营卫失和,气血亏损,脏腑败伤,其病多深重难愈,后遗、变证蜂起,治疗难度极大,本研究涉及的中风当属其类。中风病程长,病情重,缠绵难愈的状态表达了火盛生毒的典型特征。其一,毒性峻烈,败伤脑窍、筋脉、脏腑则病重; 其二,火伤津液,腑气不通,毒无支路,故难愈。
4 中风时空观与热毒
4.1 从时间维角度根据中风发生时热毒特性分析,发病具有骤发性,而病情演变则具有酷烈、快捷、深重的特点,病情复杂,变化多端,可在极短时间内,热毒之邪迅速攻击脏腑,而呈现相关脏腑功能紊乱,甚至在中风发生前,就可捕捉到热毒趋内入脏的信息。从热毒时间观角度观察其运行特征,可见毒带有明显的火热征象。
4.2 从空间维角度热毒具有致病广泛性,病因的演化常随个体的体质不同而具有从化性, 在发生过程中除热毒为主病机外,常与痰、瘀兼挟存在,并具有顽固性特点,故热毒在中风发病与演变上亦具有其空间特征。
5 从热毒而论治
由上所述,热毒为中风病机关键,适时祛除热毒对于治疗中风可达事半功倍的效果。方法包括早期预防热毒产生,热毒既生则促进排泄,使热毒有去路。具体治法如下:
5.1 清心疏肝以绝毒源热毒病机关键在于情志异常、心肝火旺,以致火热邸张,上扰清窍。在气分则气火上逆,在血分则血苑于上,气血蒙蔽脑窍而发中风。故清心疏肝,以断绝热毒来源,从而预防热毒致病。
5.2 清热泻火以轻毒势已成之热,当以清热兼具解毒之品治之,如蚤休、半边莲、野菊花之辈;上燎之火,当以苦寒直折其势,并引其下行,如夏枯草、生军之流;疏通经络,行气活血,使火热之邪顺畅外出,火热即清即泻,其毒势当自轻矣。
5.3 调气通腑以排毒邪即运用通腑调气之法,以恢复排毒系统的正常功能,使热毒有去路,此谓“通则不毒”“通则不病”。
【参考文献】
[1] 魏江磊.中风热毒论[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1):7.
[2] 姜良铎,秦 英,杨 君. 试论“环境毒”[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9):15.
[3] 魏江磊.中风先兆症候的性别年龄及证型特征考辨[J].中医药学刊,2004,22(9):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