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试论穴位药物疗法的临床应用和作用机制(3)

2015-06-26 01:05
导读:3.2“疏导气血的作用方面: 气与血同样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在正常情况下是相对平衡的。血液的循行有赖心气的推动,肺气的敷布,肝气的疏泄

3.2“疏导气血的作用方面:
气与血同样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在正常情况下是相对平衡的。血液的循行有赖心气的推动,肺气的敷布,肝气的疏泄。所谓“气行则血行“。在病理上气的功能障碍,如气虚或气滞,皆可引起血行不利,甚至导致血瘀。故在临床上治疗瘀血证时,不仅需用活血化瘀药,同时还要配以行气导滞之品,才能获得较好的疗效。临床常见,溃疡病患者多有胃脘痛,嗳气抑或肠鸣腹胀等症。因为气机滞涩则嗳气腹胀,血行障碍不通则痛。有关资料表明:慢性胃炎及溃疡病病程较长、反复发作。久治不愈则局部病变损伤严重,如局部溃疡较深,周围粘膜充血水肿、组织增厚、粘膜皱裂碎乱或疤痕愈合所至畸形。由于局部病变造成的血行障碍及出血倾向等,皆为胃脘痛瘀血症的病理生理。不论辩证属于哪一型,临床虽无瘀血的舌脉见证。但在治疗时亦应考虑“瘀”本质的存在。根据西医胆汁返流学说,溃疡病与胃炎往往合并存在,胃内炎症和胃分泌功能及动力学的紊乱,是溃疡病的形成和久治不愈的重要原因。因此,新近研究溃疡病的治疗,既注意保护胃粘膜屏障,避免伤害胃粘膜因素的干扰,又注意改变胃肠分泌与动力学的紊乱;既要注意溃疡病的局部病变,又要从整体观念出发注意到中枢神经及植物神经的功能状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康复。笔者从数例溃疡病患者,经白降丹贴穴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观察,大多睡眠时间显著延长,由每晚2—4小时,增加至4—6小时,个别患者长达8小时以上。一星期以后疼痛缓解,于是食纳相应增加,肠鸣腹泄止,消化吸收功能显著改善。半月后血色素由原来的8g上升于12.5g,患者情绪转佳,嗳气腹胀等气滞现象亦随之消除。气顺则胀解,血行则痛止。由于血行畅通,局部炎症慢慢消失,溃疡面逐渐愈合。临床效果亦获得证实。综观本疗法的治疗机理,就是通过药物作用于穴位,传入刺激信息,影响高级神经中枢的机能,调整并增加皮层中枢和植物神经功能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使之恢复正常的生理平衡。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4.穴位药物疗法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调整作用:
疾病与健康是相对而言的。人体脏腑、经络和生理功能活动正常,气血、阴阳协调平衡,即所谓“阴平阳秘”。当人体在某种因素的作用下,人体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活动异常,气血、阴阳协调关系受到破坏,导致阴阳失调,产生各种症状,便发生了疾病。从而形成了阴阳的偏盛偏衰,即所谓“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根据多因素与多指标的研究发现,阴虚时的病理生理变化几乎全部是体内副交感中枢功能低下和交感神经活动升高,临床所见,五心烦热、易激动、面红升火、咽干口燥、夜寐不安、盗汗多梦、头目眩晕、便秘尿赤、舌红或绛、少津或剥苔、脉弦(细数或数)之类的甲状腺机能亢进、慢性支气管炎、慢性乙型肝炎、肺结核、神经衰弱等;而阳虚时,却表现为体内交感中枢机能系统活动异常低下和副交感神经活动升高。诸如畏寒肢冷或欠温和,夜尿频数(二次以上)、自汗、少气懒言、神疲倦怠嗜卧、面色少华、大便溏薄、脉沉细微弱、舌淡胖、苔润之类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以上这些截然不同的病症,从整体器官及组织水平来看,似乎各不相关,找不到内在联系。但采用白降丹同一方法贴穴治疗,达到了共同的目的——疗效。特别是溃疡病属脾阳虚的患者,腹痛肢冷,内、外均见寒象;甲状腺机能亢进属肝肾阴虚的患者,五心烦热、口燥咽干,内、外均见虚热现象。经贴穴治疗后诸证缓解。说明本疗法对其“表”、“里”植物神经功能表现的非一致性具有调整作用。按神经观点认为,包括经穴相对特异性作用在内的一切(如药物贴穴、发泡疗法、化脓灸、穴位注射)刺激效应,几乎都是通过神经反射途径取得的。尽管不同的刺激效应各有为主的中枢部位,但在形成各种治疗效应的反射中,又都藉躯体神经为其主要传入途径,植物神经为其主要传出途径。因此,目前认为药物作用于经穴主要是借助植物神经与其相应的内脏建立相对特异性的功能联系。即所谓“体表内脏植物神经联系系统”。(skin risceral regeta tire correla tire sytcm)②。这就是说,药物经穴相对特异性作用乃是通过此联系系统获取的。然而,植物神经又怎么能使经穴与其相应内脏间建立起这种相对特异性功能联系的呢?其关键乃在于绝大部份经穴与其相应的内脏所属神经节 范围内。必须指出的是,不论哪一经穴的特异性作用,几乎都具有较长的后效应。提示在形成这种作用的过程中,同样存在着体液因素的活动。
上一篇:肾穿刺活检病理远程诊断的实施标准探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