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穴位药物疗法的临床应用和作用机制(5)
2015-06-26 01:05
导读:6.穴位药物疗法对神经体液的调整作用 前面我们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角度,作了相应的阐述,但是在某种情况下,也不能尽如人意。有时在临床工
6.穴位药物疗法对神经体液的调整作用
前面我们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角度,作了相应的阐述,但是在某种情况下,也不能尽如人意。有时在临床工作中常常看到有些问题无法解释,为什么将刺激加于身体的一端,而在未受刺激的远端也能发生疾病。比如在一侧眼球受伤以后,另外一只眼球能发生交感性眼炎。这在细胞病理学上就决不能得到解释。而应用神经病理学的理论,不但可以解释它的发生原因,并且可以理解它病理机转的全部过程。这也就说明了细胞病理学只能看到组织受刺激以后所发生的形态和解剖上的变化,而不能看到神经系统在病变过程中所发生的重要作用。神经病理学说是从刺激的性质和强度,神经变异的过程以及病理组织的变化三方面来研究一切疾病,提高到整体的与全面的原则上,所以也可以说是活的病理学说。此项学说是完整的、合理的、进步的、也是完全正确的⑧。
由于疾病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在病原因子和机体反应机能的相互作用下,患病机体的形态结构、代谢和功能,都会发生种种改变,于是就形成了急性炎症。大多数损伤因子所引起的炎症基本过程都是一致的。其中包括血液动力学、通透性和白细胞的改变,这些变化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又几乎同时发生。但由于损伤因子的性质和程度不同,受累组织和部位不同,体质因素、免疫状态、营养以及治疗方法等影响宿主的反应性不同,炎症的基本过程也会发生各种改变⑨。比如,笔者治疗一产妇,患急性乳腺炎,乳房红肿疼痛,发热、T38.8℃,余立即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于郄上穴注射,40多分钟后,热退肿消而痛止。(用此法治疗数例,均收到了满意效果。)另外,一小孩患流行性腮腺炎,发热头痛、全身不适,右侧腮腺以耳垂前下方发生肿胀,表面不红,边缘不清,触及有弹力感,具压痛。立即用一根火柴刮燃后吹熄,在同侧角 穴上点刺一下,次日即获痊愈。上述两例患者,前者为细菌感染,后者为病毒感染。当细菌或病毒这种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后,刺激神经感受器,由向心神经纤维传达到大脑皮层中枢,引起神经系统机能变异,产生神经对组织营养机能的传导障碍,以致抵抗力的减弱,细菌或病毒就得到良好的繁殖机会,因此造成组织发炎、肿胀、化脓及体温升高等症状。我们并未采用任何抗菌素或抗病毒药物治疗,仅以复方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和火柴穴位点刺,乳腺炎和腮腺炎很快就热退、肿消而痛止。(特殊情况例外)因为这种微弱的温和的刺激,促使神经系统恢复功能,对组织产生阳性营养反应,使新陈代谢旺盛,抵抗力加强。病原微生物就不容易繁殖。那末,虽有病菌和病毒感染,也不可能造成肿胀化脓等结果。从临床观察所见,这种微弱的刺激,有着抗传导障碍的作用。可能是对组织有利的。它会帮助病灶内物质代谢的加强,提高组织的生活力及稳定性,这样可使渗出和增生等抗损伤过程占优势,使发炎的病变逐渐向痊愈方向有一个顺利发展的过程。同时,也得到一个假定,就是“弱的刺激是一个治疗的因素”⑩。再如艾灸足太阳膀胱经的至阴穴所具相对特异性转胎作用,不论从经络系统、抑或神经系统,都难以解释这种相对特异性的形成机理,唯从体液方面尚能为其形成原因作出一定的阐明。因为现已证明这种艾灸方法颇能升高母体血浆中游离皮质醇的含量,提示它可以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从而间接地增强子宫活动,为转胎创造有利条件。可见药物作用于经穴所产生的相对特异性作用,是经络、神经、体液三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
7.穴位药物疗法对免疫系统功能的调整作用:
免疫系统,包括胸腺、骨髓、淋巴结、脾脏和免疫细胞。现代医学研究认为,中医的肺脾肾与免疫有关。脏腑内的内在平衡协调,整体的统一,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由于各个脏腑之间的联系由气贯穿,因此,中医的各个脏腑,既包括有现代医学各个脏腑之意,又概括了它们间一连串相互联系的生理功能。因此,在肺俞穴进行夏季化脓灸并封贴膏药治疗支气管哮喘,不仅可影响肾上腺皮质功能,而且可以提高细胞免疫水平。在取得较好疗效的同时,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机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有人观察了42例哮喘患者经大椎、肺俞化脓灸治疗两个月时,原LTT、RFC低于正常者。大多数有显著提高。其中LTT转为正常者为9例/10例,RFC转为正常者为13例/18例。同时有人用磁性中药贴敷涌泉穴,对易感患儿免疫功能的测定。经治疗12周后,机体总T淋巴细胞(CD3)及T辅助细胞(CD4)明显上升,CD4/CD8明显改善。说明机体免疫功能得到调整。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