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把脉中国企业管理的“疑难杂症”(6)

2015-05-22 01:10
导读:所以,中国企业家要通过不断的思想升华来提高对于财富的文明认识,进而学会享受财富、处理财富。 真正的企业家应是一群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的人,或


所以,中国企业家要通过不断的思想升华来提高对于财富的文明认识,进而学会享受财富、处理财富。

真正的企业家应是一群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的人,或者说是基于非常了解自己而具备了自知之明的人。他们都很自信,但并不狂妄,所谓“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因为事业发展经历的风风雨雨,已经让他们的心态日渐平稳。稳扎稳打,是这一批企业家的特点。做事业是这样,做人也是这样。企业做大了,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同时,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所以,“只做内行的事”。财富增长了,最辛苦的是自己,但不独占全功。而是对社会、对国家、对员工、对顾客、对合作伙伴、对联盟单位,抱有足够的感恩、感谢心态,与大家“共享繁荣”。所谓“一人向隅,举座不欢”,“独乐乐”何如“众乐乐”?

其次,真正的企业家还应该是有着浓郁人文情怀的一个“仁者”。孔夫子说:“仁者爱人!” 真正的企业家应该懂得服务至上,报效社会的道理,应该能把生命看“透”。他们应该是管理的思想者,一个哲人。企业家创造财富,除了完成照章纳税的本份之外,还要关心弱势群体,帮助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平衡发展,这也是“平常心”的体现。国外这种现象现在已经很常见,比如洛克菲勒的孩子、比尔·盖茨的太太,每天什么事都不做,就是从事慈善活动。国外很多的董事长、CEO,每天都是坐地铁上下班,早起浏览各种新闻,关注社会动态,然后考虑能为社会做些什么。而中国的企业家还大都处于创业阶段,虽然已经开始关注社会,不过目前或多或少还都与企业家的利益相关,如关心行政体制的法制化等问题。

热爱事业,享受生活,处世通达,关注社会,从“独乐乐”到追求“众乐乐”,只有拥有这样品质的企业家,才能与变动异常的社会始终保持基本融洽的关系,才能称之为真正的企业家。而这对于我们今天中国的多数企业来说,尚是一个没有理顺的“瓶颈”。突破这个瓶颈,企业才会有更好的成长。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7、“国际化”情结

“国际化”是角逐国际市场的第一步。但我们发现,虽然“国际化”这一口号已经泛滥企业界,但绝大多数企业的“国际化”观念存在误区:

——企业管理要国际化,人才要国际化,产品要国际化,消费要国际化,生活方式也要国际化……与此同时,所谓的“国际化”的标准也愈来愈多:产品的质量标准要国际化,人才标准要国际化……什么都要“国际化”,然而,“国际化”究竟又是什么呢?“国际化”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呢?不少企业,迄今依然是一头雾水。

在企业管理方面,这几年最时髦的说法,就是建立一只“国际化的团队”。何为“国际化”的团队?有人作过这样的解释:企业的管理人员最好是从国外引进的,或者是由国外留学背景、在国际著名大公司工作过的“海归派”,最次也得是在外企工作过的人员组成。为什么这两年“海归派”成了人见人爱的“香饽饽”?就是与这种“国际化”的思路有关。于是,那些有着海外留学背景的“海归派”摇身一变成了“金凤凰”,月薪几十万、年薪数百万……只要你说得出口,就肯定会有人替你“买单”。那么,由“国际化团队”管理的企业究竟有没有进入“国际化”的行列呢?或者说,培育出了多少个国际著名的“国际化”的企业呢?迄今我们尚未看到。

再以“产品的质量标准要国际化”为例。所谓的“国际化”标准,无非是“美国的标准”或“欧盟的标准”,当今世界尚未听说有一个全球统一的标准。国内不少企业花大价钱弄来的所谓“国际化认证”,其实也只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的“认证”,别的国家和地区并不认账。而“国际化”的管理模式、经营方式,就更是子虚乌有。当今世界,每个企业的管理模式、经营方式都有其独到之处。“松下的”、“杜邦的”、“宝马的”、“诺基亚的”……这种个性、特色,才恰恰是他们成功的要诀。一流的企业管理与实践并不只有一种唯一的类型,中国企业没有理由成为欧美企业或日本企业的翻版。
上一篇:略探企业“超额利润增长率”绩效评价方法 下一篇:分析着力提升新形势下的工商管理领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