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有资产控制方式与控制力的现状(1)
2017-08-18 02:29
导读:工商管理论文毕业论文,中国国有资产控制方式与控制力的现状(1)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内容 提要:根据全国第二次基本单位的普查数据,本文测度了国
内容 提要:根据全国第二次基本单位的普查数据,本文测度了国有资产对 经济 的控制力以及调控方式的量与质的变化。 分析 显示,国有资本在配置上已经发生了战略性转移与调整,国有资本的绝对控制在 企业 法人单位数这一层面上已不占优势;在竞争性产业,国有资本只占30%左右的比例。说明在产业层次上,资产格局已有重大变化。但是,国有资本仍控制了全 社会 50%以上的实收资本。从总体看,国有产权仍在全社会的产权中占有主导地位。应当讲究国有资产的调控方式的选择,进一步降低国有绝对控股的比例,扩大相对控股的范围与比率。
关键词:国有资本/国有控股/国有经济/战略转移
从1990年代中期以来, 中国 国有资本在“抓大放小”的方针下逐渐实行了战略调整,国有资产从一些竞争性的行业绝对或相对地退出,非国有的资本、尤其是国内私人资本与外资以相当快的速度进入了大部分产业。与此相对应,国有经济的控制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除国有独资企业继续在国民经济的关键部门发挥调控作用以外,新的国有经济调控方式更强调在各类企业的实收资本中,国家资本(股本)对全部资本的控制权。即在国有、国有联营和国有资本公司中,国家以控股的方式来实现其对经济的调控。
国家对全部社会资本的控制, 目前 一般采取绝对控股与相对控股两种方式。所谓绝对控股,是指国家资本(股本)在企业的全部资本中所占比例大于50%;所谓相对控股,是指国家资本(股本)所占比例虽未大于50%,但仍相对大于企业中的其他经济成份所占比例。
本项 研究 利用中国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的普查数据(普查时点为2001年12月31日),来分析国有经济控制方式转变的现状,并试图运用基本的生产函数测算国有经济控制方式转变所带来的各种效应,以便比较国有资产不同的控制方式,为改进国有资产的管理与经营提供若干意见。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这次普查共包括了5107万个法人单位,其中有30226万个企业法人单位,覆盖了中国所有产业,详细地记载了截止2001年底中国经济中国有资产的控制状况。通过对普查数据的初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国有资产的控制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归纳起来,有以下七个特征:
(一)在全部企业法人单位中,国家绝对控股的企业已经不到15%,公有制在企业数目的层面上已经不占优势
从调查情况看,在全国302万个企业法人单位中,国家控股占50%以上的企业法人单位数只有4278万家,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数的15%左右。当然,国家绝对控股的企业法人单位达42万家之多,这仍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若与1980年代初相比,则2001年国有绝对控股的企业法人单位数相当于1980年的全国 工业 中国营与集体企业总数。这说明,国家绝对控股企业数比例的下降只是从动态的、相对的意义上说的,是由于新进入的非国有企业的急剧增加才出现的现象。若从国有独资或国家绝对控股本身的绝对数说,国有主导的企业数在世纪之交仍然不低。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国家绝对控股的企业法人单位占全部企业法人数的比例超过20%的省份,几乎全是西部省份与东北国有经济集中的省份。其中,西藏最高,达54%;超过29%的省份有青海、贵州与湖北。这说明,越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或外资进入不多的地区,国有控制方式的转换也就越慢。相反,东部沿海地区,由于民营资本或外资进入较快,国有绝对控股企业法人占全部企业法人的比例已迅速下降,该比例在10%或10%以下的省份依次是:浙江(6%)、江苏(8.68%)、上海(9.7%)、北京(10.11%)与广东(10.4%)。像上海与北京这样的原来国有经济绝对占优势的地区,会迅速转换国有经济的调控方式,说明国有经济原有的基础并不是决定国有经济调控方式变换的主要原因,而迅速对国内民营资本与外资开放,才是变换国有经济调控方式的根本楔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