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租、逆向选择与国有企业改革(1)
2017-08-30 06:15
导读:工商管理论文毕业论文,寻租、逆向选择与国有企业改革(1)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一、国有企业的逆向选择机制及外部负效应 1、
一、国有企业的逆向选择机制及外部负效应
1、企业的惰性依赖和逆向生存选择机制。
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对政府、对国家银行的惰性依赖思想根深蒂固。资金不足向上级主管部门、向银行伸手,经营亏损时矛盾上交,把责任推给国家,自身则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多数企业缺乏长远规划,只消耗,不积累,疏于技术改造与产品升级,很多产品的性能、质量和技术含量指标数十年一成不变,与日新月异的市场需求极不相称。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占用了绝大部分社会资产和银行贷款,拥有最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学历人员,享受诸多政策优惠,却依旧业绩平平,一潭死水,产出的却只是GDP的一小部分,只提供了1.1亿人的
就业;而民营企业一没有政策优惠,二缺乏专业技术人才,然而却积极进取,一派生机,贡献了GDP的50%以上,为2亿多人提供了就业。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习惯于一手要资金,一手要市场的惰性模式,躺在国家和银行的怀里吃大锅饭,产权重组以后,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国有企业惰性依赖的思想观念,企业的经营仍然寄希望于作为大股东的国家或政府,国有企业经营者仍然以同样的方式和同样的思路滥用和侵吞股东财富,产权股份化改造基本上是换汤不换药,乃至有人把国有企业喻为“吃了财政吃银行,吃了银行吃股民”的大黑洞。
国有企业这种特殊制度存续多年逐渐形成了一种国有企业畸形的生存选择机制: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工人,都依靠论资排辈,拉关系走后门提升自己的地位,增加自己的财富,而不是依靠实力的竞争与较量赢得自己的生存空间,使人自然而然地把更多的精力与财力投资于疏通关系,铺垫仕途,不投资于钻研业务,提高素质。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2、企业的惯性低效与逆向投资选择机制。
国有企业参加的集团交易多以回扣或提成等非市场因素作为讨价还价的基础,供应商之间的竞争体现为回扣竞争而不是产品质量、性能的竞争,形成了国有企业特殊的投资选择机制:国有企业的采购多选择质次价高的产品和要素,而把优质、廉价的产品和生产要素排斥在外,为国有企业经营失败埋下了隐患。这种畸形的投资选择机制和生存选择机制必然导致国有企业优先选择高成本投资和低能力管理人员,使企业在投资选择和人才选择方面都存在低效率,而当国有企业被市场选择时,得到的回报只能是低收益。
由于这种低收益并不妨碍经营者的短期利益(租金、在职消费,侵占国有资产等),因而可以长期存在,甚至国企的低效正是管理者追求个人利益极大化的产物,这就是所谓“富了和尚穷了庙”的原因。所以,只要这种个人利益激励存在,国有企业就存在惯性低效率。
3、国有企业制度的外部负效应。
首先,腐败与国有资产流失。国有
企业管理人员钻政策的空子,打制度不成熟的擦边球,趁产权重组、股份化改造和上市融资之际弄虚作假,偷逃债务,侵吞国有资产和股民资金的现象屡见不鲜。国有企业成了众多有
政治心计的人千方百计套现国有资产、中饱私囊的腐败温床,成了官商勾结,权钱交易、设租寻租的平台。到目前为止,破获的贪污腐败案件绝大部分与国有企业有关。国有企业豢养了一大批贪官污吏,成为腐败现象的重灾区。
作为腐败横生的必然结果,国有企业也成为国有资产流失的巨大缺口。由财政部出资1.3万亿元按账面价值收购的国家银行不良债权中,绝大部分是国有企业债务,而受财政部委托清理债权的资产管理公司目前的资产回收率不足30%;政府批准的债转股金额超过4000亿。就目前情形看来,企业按规定赎回股权基本无望;加之产权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国有资产压价出售等内幕、黑幕交易,导致国有资产贬值10-50%不等。不言而喻,国有资产成为“内部人”以各种方式争食的“唐僧肉”,流失的总额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