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关键词:会计委派制;会计监督;制度建设
会计委派制又称会计人员委派制,是政府部门和产权管理部门以所有者身份,委派会计人员代表政府和产权管理部门监督国有单位或集体企业资产经营和财务会计情况的一种会计管理制度。目前此项工作试点已在全国范围有序稳步展开,本文试图从国有企业层面对会计委派制推行过程中的存在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会计委派制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会计信息失真是会计委派制提出与推行的直接驱动因素
会计委派制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为会计委派制的提出与推行提供了直接的驱动力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国有企业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日渐分离,经理人员拥有越来越大的经营自主权,并且完全控制了企业的财务会计系统。在“内部人”的控制下,有的企业随意篡改财务会计报告,粉饰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削弱了国家财经法规的严肃性,误导了国家宏观调控和微观决策,带来了市场经济秩序的混乱,并进而出现会计职能弱化、会计监督乏力,可以说,这种会计秩序的混乱已经成为滋生腐败的重要源头。加之目前社会宏观调控和监督体系还不够完善,特别是注册会计师尚未发挥真正意义上的经济警察的作用,法律制度的建设也相对滞后,约束和惩戒力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工作的有序性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会计信息失真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已迫在眉睫。为此,中央政府决定从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体系入手,试行会计委派制。会计委派制是为解决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和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等问题,以国有资产所有者身份向国有企业派出国有资产人格化代表并据此从内部约束和规范企业会计和经营行为的一种制度体系。
(二)产权主体虚置是会计委派制产生的根源
会计与产权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两权分离的条件下,经济主体的所有者向经营者让渡财产使用权而产生了受托责任,会计是与受托责任的计量和报告相伴而生的。可以说,产权是联结会计与受托责任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正是由于企业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现代企业必然产生严守制衡机制、以委托代理关系为主、体现特定经济利益关系的产权关系,即“公司治理结构”。会计所要明确和解释的就是能体现产权结构的委托代理关系所表现的委托关系。因此,从产权角度来挖掘会计委派制产生的原因,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财产所有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需要借助于构造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来监督委托权,并充分发挥会计监督权利以满足自己获取经营者是否按照“契约”的规定履行受托经济责任情况的需要;另一方面,国家或政府作为经济管理者,有责任也有义务加强对预算内、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减少社会矛盾冲突,消除腐败现象,从而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三)过渡经济是导致会计委派制的现实土壤
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时期,转变政府职能和转换经营机制是这一时代的主旋律。制度变迁的方向总是为改善资源配置而设置,制度变迁不仅会强制性地改变产权界定或利益格局,有时还会导致少数服从多数的公共选择规则,从而在本质上具有利益冲突的内涵。过渡经济完成的是从一种制度安排换到另一种制度安排的过程。我们将会计委派制的研究建立到过渡经济这一大环境下是有因可循的:第一,推行会计委派制触及到政府对会计的管理制度,因而它以过渡经济为背景;第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切入点是企业经营机制的变革,其核心是通过国有资产的产权界定和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会计是产权各方籍以有效沟通的商业语言。可以说,过渡经济是孕育会计委派制的现实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