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基于整合观念的AIS学科知识体系创新设想(2)

2016-07-23 01:03
导读:伴随着会计信息孤岛的消逝,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相对独立地位也在动摇,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出现边沿化倾向。 (四)部分会计信息系统人才的复合特征

  伴随着会计信息孤岛的消逝,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相对独立地位也在动摇,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出现边沿化倾向。
  (四)部分会计信息系统人才的复合特征不明显
  目标中的会计信息系统人才应该是复合性人才,即所谓的既懂计算机又懂会计的双通人才。通过我们的观察,真正达到这种水平的人才是非常短缺的。
  在教师层面,与其他会计类教师相比,从事会计信息系统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在知识结构和个人素质方面差异非常大,基本上可划分为强计算机强会计,强计算机弱会计、弱计算机强会计、弱计算机弱会计(如部分由治理信息系统转型的教师)的分布格式。除第一类教师外,其他三类教师的知识结构的复合特征弱化,难以适应信息化日益深化的要求,部分教师纷纷离开了原来的会计信息系统教学岗位,放弃了原来的研究方向。
  在学生层面,部分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和会计类专业学生,在会计信息系统化方面的复合能力不强,处理会计信息化实际题目的技能有限。在人才市场上被评价为不精通会计信息系统,甚至有些学生被戏称为“既不懂会计又不懂计算机”,这类型的学生在人才市场上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本来应该属于他们的会计信息化岗位,经常被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替换,目前这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这类学生的就业远景非常不理想。
  
  二、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的交叉性知识是表现学科特色的关键构成
  
  如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中核心知识的交叉成份不浓厚,个性特征不强。与相关学科知知趣比,就没有明显的区别。这将导致学科特色淡化,这也许就是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特色淡化的根本原因。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笔者以为,会计信息系统知识体系的核心知识应是会计学科相关知识与计算机等支撑性技术学科相关知识经过“内生性”融合,能够充分体现出“整合”特色的知识。应具备如下特点:
  一是相对独立性。会计信息系统知识应在复合性基础上,对会计知识及计算机等相关技术支撑知识进行适度的创新发展,与源知识既要有联系,更要有区别,假如能达到“我中有你,你中无我”的程度,就非常理想了。
  二是整合性。会计信息系统知识应具有会计信息系统个体属性,其有关概念应具有特定的内涵与外延。套用面向对象方法的概念比喻,会计信息系统应该既不是“会计类”,也不是“计算机类”,而应是经过系统整合后的新类,即“会计信息系统类”。
  三是基于会计信息系统知识形成的专业能力难以被替换。基于会计信息系统知识形成的专业能力,既难以被单纯的计算机专业能力替换,也应难以被单纯的会计专业能力替换。计算机专业职员在进行会计信息系统实施时需依靠这些知识和相关人才,财务部分在进行会计信息系统实施时也需依靠这些知识和相关人才。   三、模拟建筑学和产业设计学科建设思路,创新会计信息系统知识体系
会计信息系统核心知识建设,应坚持牢固树立“整合”观念、强化交叉性知识的研究和积累、突出会计信息系统知识集成性的原则,才能凸显出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的特色,维持会计信息系统的独立学科地位,避免被边沿化。
  在众多学科专业领域中,有很多和会计信息系统同样具有边沿性、复合性突出特征的学科专业,如工程治理、技术经济与治理、信息系统与信息治理、建筑学、产业设计等专业。通过观察分析,我们发现建筑学与产业设计的学科建设思路值得移植和鉴戒。 大学排名
  (一)建筑学与产业设计专业复合特征分析
  建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理工与人文、科学与艺术广泛的知识背景,“建筑、城市、园林”三位一体的专业知识结构,能在设计、科研、治理部分及高等院校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室内设计、风景园林设计、文物建筑保护、建筑技术设计、科学研究、治理及建筑教育等方面工作的建筑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上一篇:会计电算化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下一篇:我国公允价值运用的难点剖析及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