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全面收益理念及其运用(2)
2016-08-31 01:33
导读:(二)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夸大会计信息应认真实与公允兼具 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是会计信息所要达到或满足的质量标准,它是进行会计选择时所
(二)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夸大会计信息应认真实与公允兼具
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是会计信息所要达到或满足的质量标准,它是进行会计选择时所应追求的质量标志。在会计信息的各个质量特征中,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两大重要特征。有用的会计信息既要相关又要可靠,这早已是会计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的共叫。葛家澍教授以为,我国应鉴戒美国等发达国家在构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时所采用的思路。也就是说,构建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时也应以会计目标的实现为终极目的,以会计实践的可操纵性为约束性条件。新准则中的会计目标强化了会计信息决策有用的要求。与原会计准则相比,相关性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的重要性也有所增加。如新会计准则中资产负债观的采用和公允价值的引进都已经突出了相关性的质量特征,即夸大会计信息应认真实与公允兼具,大大提升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三)关于会计确认——确立了资产负债观的核心地位
资产负债观和收进用度观是确定企业收益的两种不同理念。在资产负债观下,会计准则制定重在规范资产和负债的定义、确认和计量;收进用度观下,会计准则制定主要关注收益表要素的定义,把收益的确认和计量作为准则规范的首要内容,资产和负债的定义、确认和计量成为收益确定的副产品。二者在会计处理中的一个明显差异就是对未实现损益的会计处理:按照资产负债观,企业的收益是当期净资产的净增长额(不包括业主投资或派给业主款造成的净资产变动),收益的确定不需要考虑实现题目;收进用度观则直接确认已实现的每笔收进和用度,进而根据配比原则确定收益。与收进用度观相比,资产负债观更为注重交易和事项的实质,提供的收益总额信息相关性更强。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收益的确定,放弃了收进用度观转而采用资产负债观,提出“收进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进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进”,“用度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收进用度的定义以净资产的变动为基础,注重资产负债的确认和计量,另外取消了很多不符合资产或负债定义的递延(待摊)或预提项目,体现了资产负债观的理念。又如“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由原来的递延法和收益表债务法改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用暂时性差异的概念取代了时间性差异。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暂时性差异的采用是资产负债观在所得税会计准则中的体现,采用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的划分则是收进用度观理念下的所得税会计选择。③在具体的会计处理上,首先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进而由其变动来确定当期所得税用度,以为只要资产和负债的会计核算真实公允,所得税用度会计信息就会真实可靠。而原来的递延法和收益表债务法,所得税用度的会计处理都是依照收进用度观,从时间性差异出发,将时间性差异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视作对本期所得税用度的调整,往往产生大量不符合资产和负债定义的递延税款借项和贷项。所得税会计准则采用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真实体现资产和负债的未来可收回金额,真实公允地反映了企业资产和负债未来能为企业带来的实际现金流。
(四)关于会计计量——引进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在很多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其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是最明显的方面。国际会计准则及美国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会计准则,纷纷将公允价值作为重要的计量属性加以运用,以进步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从计量属性角度看,公允价值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财务会计的发展方向。引进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使我国形成以历史本钱计量为主,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会计计量模式,表明我国要在可靠性的基础上,努力进步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这符合我国的会计目标,也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