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兮,归来(2)
2017-08-29 06:37
导读:“公开、公平、公正、公信”的原则,是证券市场赖以存在的基础。这在国外一些证券市场已有深刻教训。捷克在1997年还有1716家上市公司,因为被大股东
“公开、公平、公正、公信”的原则,是证券市场赖以存在的基础。这在国外一些证券市场已有深刻教训。捷克在1997年还有1716家上市公司,因为被大股东“抽血”过多,到1999年初时只剩下了301家,股市也因此一蹶不振。日本股市90年代初发生股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投机过分,特别是机构投资者的疯狂投机导致股市失控。究其原因,信用特别是财务信用缺失显然起了催化剂作用。
广大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信任是建立在国家信用基础之上的,因此,大量财务信息失真事件实际上是在透支国家信用。当一系列的造假事件出现后,投资者感到受骗不单来自于一家公司或中介机构,而是变形的市场,从而动摇全社会的信用基础,整个市场经济秩序的运行。
(二)会计“灰色”,混水摸鱼
普华永道的一项报告发现,一个国家的会计透明度与其金融资本成本之间存在直接的关系,会计透明度越高,其资本成本越低,对经济的发展就越有利;反之,会计透明度越低,其资本成本则会提高,进而阻碍经济的复苏或增长。
近几年,我国的会计透明度就曾受到一些国际机构的怀疑。普华永道发布了一份关于“不透明指数”的调查报告。该报告以35个国家(地区)为调查对象,从腐败、、财经政策、会计准则与实务、制度调整五大项对不透明指数进行评分和排序。各项的分值越高,表明“透明度”越低;分值越低,“透明度”越高。在所调查的35个国家中,中国被列为透明度最低的国家。中国的“不透明指数”为87,位居35个国家之首,远远高于不透明指数最低的新加坡(29)和美国(36)。在普华永道“不透明指数”的分项调查中还包括了会计准则与实务(含公司治理与信息披露)的“不透明”研究。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会计不透明诱导了失信行为的产生,某些会计准则空白地带成为孳生虚假财务信息的温床。一段时期以来,利用资产重组、关联方关系交易、模拟业绩调整等摆弄数字游戏,炫耀“纸上富贵”者纷至沓来,原因无它,盖因会计政策模糊也。
正如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一样,透明才是财务信息可靠性的“黄金定律”。
(三)信用链条,已然断裂
西谚云:“诚信是最好的竞争手段”,但是这个手段在当前的中国失灵。对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和生命线的认知非常淡薄。假冒伪劣充斥市场、合同不能履行、经理人缺乏诚信、各种故意性的经济诈骗以及普遍性的相互拖欠现象等等,其严重程度触目惊心。
例如,我国票据市场的失信和欺诈已经使票据成为资金风险的承载体和聚焦点。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全国公安机关立案侦察的伪造金融票据、违法票据承兑的犯罪案件就达7419起,涉案金额达52亿元。而利用合同进行诈骗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一大毒瘤。有关资料显示,2001年上半年,我国合同违法案件共有5338起,涉案金额达16.3亿元,这种现象在经济较为发达省份更为突出。
在以发展高产业,培育风险投资著称的北京中关村,因缺乏信用导致的各种欺骗行为极为普遍。一家被骗上当的去报案,发现报案者已经排到了3000多号!为了脐身中关村,许多人打着高科技的幌子,利用中关村开办企业的种种优惠政策,采用各种虚假手段注册企业。等到开展业务时,便产生资金困难,导致失信行为层出不穷。
我国企业在质量和价格方面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步丧失,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步伐。一个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除了加强商品质量和价格的竞争力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提高信用销售(赊销)的能力。与现汇结算方式相比,信用结算方式的优势显而易见,购买商可以凭借自身良好的信用充当交易媒介先收货后付款,从而大大提高购买商的购买能力和销售商的营业额。以西方国家为例,所有商业贸易的90%系采用信用方式进行,只有不到10%的贸易采用现汇结算,信用结算方式已经成为商品交易中绝对的主流。而反观我国的情况,信用交易方式仅占所有交易的20%左右,现汇交易达到80%。在保守型销售模式下,企业尽量开展无风险贸易,较少开展信用销售,致使企业出现大量过剩产品、闲置资金和信用额度,使生产长期处于徘徊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