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兮,归来
2017-08-29 06:37
导读:会计论文毕业论文,诚信兮,归来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一、引言 最
一、引言
最缺什么?是我们的准则、制度没有与国际惯例完全对接吗?不是。是会计人的专业胜任能力不足吗?也不是。最缺的其实是最质朴、最淳厚、最容易遗失的东西:诚信。
朱镕基总理高屋建瓴地指出:“诚信为本,操守为重”。著名学家吴敬琏先生说:“信用缺失关系市场大局”。长江实业总裁李嘉诚先生说:“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能将事业做大?答曰:无他,一字而矣——信”。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秘书长李勇认为,“诚信”是会计师行业的“灵魂”,失去这个根本点,不要说摆脱信任危机没有希望,“整个行业都将毁于一旦”。
诚信,成了全面临的话题。诚信一旦成为会计领域的稀缺资源,则真实性、可靠性、公允性等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会演变为一种幻觉,假账更会像脱缰野马一样狂放无羁。呼唤诚信的回归,与其说是寻找失去的道德家园,毋宁说是进行一场痛彻骨髓的精神就赎。
二、市场经济的“败血症”
人们对市场经济可能有一万种阐释,但最精辟的概括却是它的别名:信用经济。信用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润滑剂”,从最初的物物交换到货币充当等价物,再到契约关系,无不以信用为基石。经济学对交易费用有两种假设,一是有限理性,二是机会主义。所谓有限理性是说人天然就具有自利动机,而机会主义则是指人具有绕过信用机制、依靠“捷径”谋利的偏好。只要交易费用不为零(经济生活中的交易费用总大于零),则信用参数便决定了交易的效率和效果。
随着银广夏虚假利润7.45亿元事件的败露,信用缺失已不由分说地摆在每一个财会人士面前。特别是上市公司,假账的触角不仅涉及到上市过程,而且涉及到上市之后的经营管理、资产配置、资金运用、利润分配、信息披露等诸多方面,经济主体赖以生存的信用成了“苍白的唇上涂抹的口红”。一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
调查报告》显示,对于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会计信息,只有8.45%的个人投资者认为可信,而所有的机构投资者都认为不可信或不完全可信。这反映出上市公司财务信用的缺失已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财务信用首先是个有限的经济资源,在某种意义上,财务信用就是上市公司的骨骼与血液。某些上市公司不惜践踏、变卖或荼毒信用,除了造成自身财务会计体系的混乱外,还丧失了赖以生存的有限资源,不啻开门揖盗。对一些会计人而言,颠倒黑白,助纣为虐,表面上是为生存所迫,其实,丧失财会工作必备的职业操守和信用,恰恰是自绝生计。
在信用环境堪忧的条件下,某些上市公司的财务信用缺失起着“坏孩子”的示范作用,当信用缺失具有普遍性的征兆时,对社会公众乃至市场秩序,所造成的伤害很可能累积为一种难以化解的系统性风险,直至导致更为严重的危机或经济危机的迸发,这绝非危言耸听。
(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回顾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银广夏不过是继深圳原野、琼民源、红光实业、郑百文、猴王及黎明股份等造假案之后又一个被曝光的案件。从骗取上市资格到突击“制造”利润,从任意改变募集资金投向到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从发布误导性公告到“报表重组”,从“以米还糠”到用募集资金进行委托理财,谎言与投机如一条又黑又长的尾巴,横扫转型经济环境下脆弱的会计市场。如果说琼民源的造假在技术上多少有些遮掩的话,银广夏、麦科特等则是明目张胆地伪造进出口合同、变造银行对账单、虚开增值税发票等,无所不用其极。
更严重的是,银广夏事件等引发了市场对中介机构的信任危机。本来,注册会计师的立身之本是诚实正直,践信守诺,换言之,注册会计师的存在前提就是信用,然而,一些执业注册会计师终于把持不住,不再爱惜自己的“羽毛”。或在骗局中主动扮演“双簧戏”,或在物欲的统治下舍身投入,或在半梦半醒之间沦为“战俘”。同时,少数承销商、律师、资产评估师等中介机构也在上市公司做假案中充当了不光彩角色,置职业道德与几千万投资者的信任于不顾,堕落成为上市公司弄虚作假的帮凶。一旦中介机构与虚假信息交织在一起,谁会对市场的健康发展抱有信心?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