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会计的真实认识:矫正人性偏差还是改进技术规(2)

2017-09-06 02:08
导读:如果我们把上述会计实务的“遗憾”都归结给会计准则,那我们就是不公证的。其实,会计准则也会理直气壮地“喊冤”。他们就宣称那些抑制措施是遵循


  如果我们把上述会计实务的“遗憾”都归结给会计准则,那我们就是不公证的。其实,会计准则也会理直气壮地“喊冤”。他们就宣称那些抑制措施是遵循了会计理论提出的原则的:可靠性和稳健性原则。虽然稳健原则在会计理论中备受诟病,可靠性却是被公认为拥有“崇高”地位的会计信息质量标准之一。但这两个原则无法为他们提供实质帮助。因为他们的宣称只不过是寻求了一项有缺陷的会计理论规则的庇护。可靠性和稳健原则在会计理论那里就养成了“恶习”:概念和逻辑的含混。在我看来,会计将可靠性原则和相关性原则分离开来本身就是“粗心大意的”。一般认为,一项技术规则的选择,是相关性原则和可靠性原则的权衡,而这两者常常此消彼长:“可靠性和相关性常常相互冲击”。似乎存在一条这样的“直线”:一端是可靠性,一端是相关性。因此,会计规则的选择就是确定这段“直线”中间的某一点。如果回味一下学者们对相关性和可靠性的界定,我们发现这样的“直线”不存在,这样的“权衡”也不存在。可靠性以“真实反映它意在反映的情况为基础”。相关性就是“于决策相关”,指“信息决策的能力”。可靠性描述的是会计反映与会计对象的关系。相关性描述的是会计反映与投资或管理决策的关系。前者要求把会计反映与会计对象连接起来,后者要求把会计反映与会计目标连接起来。他们共同把会计反映、会计目标和会计对象连接起来。如果相关性和可靠性是这样的关系,那么他们就不会是“相互冲击”的,而可能是相互增强的。除非会计对象某方面的属性,不属于设定会计目标准备了解的,否则只有会计对其对象的反映越可靠,这样的信息也才与决策越相关。相反,如果会计信息与决策越相关,则这样的信息对会计对象的反映应该越可靠;除非存在这样的会计信息:它与决策相关,却没有反映会计对象。因此,按我的分析和理解,如果相关性和可靠性指向的目标和会计对象是相同的,那么他们就总是正相关的,而不总是相反,甚至没有相反的几率。换句话说,当我们说某项会计信息相关的时候,就已经告诉别人这样的信息也是可靠的(无法设想存在前者的事实,而后者却是相反的事实);当我们说更相关,也就隐含了更可靠。相关性是融合了可靠性的。可靠性从相关性的分离使得它被扭曲为“可验证性”。事实上,如果有其他的检验标准(比如如果我们有耐心,等待未来变成现在之后出现的事实来检验),现在的“可验证性”就不是“可靠性”所必须的。而“可验证性”的现时标准却是会计自己设定的程序,没有得到客观对象一丁点儿的、哪怕是逻辑上的首肯。比如:固定资产的剩余价值,我们是通过折旧程序来确定的。这样的程序当然具有较强地“可验证性”,但它能够说明其生产的产品应该承担的成本,却无法说明固定资产的剩余价值。如果存在市场价格,固定资产的剩余价值就在那里显现出来,推翻了折旧程序的“可验证性”。但会计却宣称市场价格的不确定性大于折旧程序的不确定性,因而不愿意接受前者,而愿意固守后者。会计就是以这样的理由逃避会计对象的“裸体”的——他们还没有欣赏,就已经宣称那是“脱衣舞”了!现行会计准则对“可靠性”的凭借,正是建立在这种所谓的“可验证性”上的。而这种“可验证性”却应该是被抛弃的:因为它与会计对象的特性不相关——除非我们假定存在某种相关性(固定资产折旧程序就假定固定资产的经济利益按折旧这样方式流转,这是永远无法确证的“宗教式信条”)。“抑制造假”是一种接近对象本来面目的保障型思想。但如果是人在“造假”,我们的具体措施却是增强会计信息的“可验证性”,结果会计主体的“造假”可能被抑制了,但这些“具体措施”则可能造成了全国范围的普遍性会计虚假。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在对“改进规则”表达了不满,并顺带对其依赖的“奚落”了一番后,我们开始谈达到真实认识其对象的另一项保障措施——被遗忘的——矫正人性偏差。之所以是“另一项保障措施”,是因为它不是唯一的。如果说人性改善了,会计就真实了,有这种见识的人就未免过于天真了。会计要真实认识其对象,人、对象和技术规则等诸多方面都是因素。我们在这里把“人性”提出来,只是因为人作为认识主体要么自大,要么健忘。前者使得主体不愿意承认错误,承担错误,并改正错误;后者则是主体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即我们常见的这种情形:走进没有其他人的屋子大喊一声——一“这里空无一人”。“矫正人性偏差”,是指在防范那些会计造假时,应该寻求完善人性方面的措施,而不能总是诉诸于改变技术规则。技术规则是用来指导我们真实认识客观对象的,其是经过理论或实践检验的。如果规则被公允执行(假设是公允的“上帝”来执行),其就能够真实认识客观对象,那么这些规则就不应该被修正(当然,还要假设也没有其他更能反映对象真面目的其他规则)。比如,如果市价能够真实反映一项资产的价值,我们就没有理由把规则修正为“用成本来反映资产的价值”。即便由于人性的原因,使得市价具有随意性,在认识资产的价值方面,市价规则本身也是没有过错的,出现的是会计信息生成主体的道德偏差。如果我们要修正市价规则,选择历史成本规则,那我们就是在远离“资产的价值”这个意在反映的对象。其结果是我们为了防止人为的信息虚假,制造了“用历史成本来代表资产的价值”这样一个新的虚假。然而,人性的偏差是无法通过修正技术规则来补救的,即便作出这种修正,也只是收获了国家意志强加的或者公众意志可接受的谬误。同时,人性的偏差由于没有被及时矫正,反而更加智慧和自由,在产生这种新的谬误的过程中,也不放过机会“浓墨重彩”。关联交易非关联化,非货币性交易分拆,正是这样的例证。这种防范虚假的观念,不单出现在会计准则里,甚至在会计理论里也还有广泛的市场。会计理论生成的许多技术规则都隐含了人性的担忧。这种担忧正在成为会计进行革命的障碍。如果不克服这些“绊脚石”,会计所设计的“时空隧道”就不能在“过去”建基,在“现在”停留,更不可能享受“未来”。会计因为对人性的考虑太多,已经迷失了客观对象所在的方向。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没有哪一门学科,象会计这样在这个方向上滑得如此之远,而自己却浑然不知。
上一篇:西方会计目标研究的历史演进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