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教学模
2015-03-15 01:10
导读:英语论文论文,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教学模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文章是很好的参考:
摘要大学英语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努
摘要大学英语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努力造就具有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来传授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手段来注意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中越来越受关注的话题之一。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
一、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必要性
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指行为源与反应者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即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的经济社会、地理环境及风俗习惯存在很大差异。不同的语言思维环境中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等等诸语境,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习惯用自己的语言思维交谈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造成话语推论错误,造成冲突和故障。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注重讲授语言知识结构,过分强调语法的重要作用。一些教师教学方式单一,
外语课成为教师的讲演课,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外语运用能力,尤其是交际能力的培养。外语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还要让学生掌握相关文化背景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既要求人们掌握正确语法,而且还要求准确地把握语调节奏。在国际交往中,不仅要学会讲得体的话,写出符合英语写作规范的文章,而且要懂得做得体的事。因此,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建构是必要的。然而给他们提供课本中语言知识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更为重要而迫切。
二、课堂教学个案分析
目前《大学体验英语》课程成为许多高校本科生的教材。该教材的重点在于培养大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让我们来选取很有代表性的课文为例子,分析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课本知识和其他资源理解“文化差异”,进一步具体分析跨文化交流中的“困难和理解差异”。探讨如何合理安排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从而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培养跨文化意识。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比如,每当新生入校,第一堂课老师通常会跟学生打招呼,了解学生的一些情况。与其让学生一个个站起来做自我介绍,不如通过一个简单的玩笑来比较中、西文化中打招呼的方式:中国学生常以中国式的问候与老外打招呼:“Whereareyougoing?”或“Haveyoueaten?”。这对中国人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问候语“你上哪儿去?”或“你吃过饭了吗?”。但在英美文化中就有讲究了。“Whereareyougoing?”通常是一个要求给予准确回答的问题。从涉及个人私事的角度来讲,这个问题是一个典型的“上级对下级”询问的问题或非常亲密的朋友之间才提的问题,因此这样的问候语在西方文化中就会招来多管闲事的嫌疑。而“Haveyoueaten?”在西方文化中则更像一个建议对方共进午餐的邀请,西方人往往对这样的没有下文的邀请深感不解。
一堂课当然不能以简单的问候语结束,在引入这个话题之后,教师不妨通过小组活动或配对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西方在问候语,自我介绍,各种场合介绍的方式等存在的差异,也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业,在第二次课上来进行对话练习和公开演示表演。
社会语言能力是指能够在不同的社会语言环境中(如话题、交际参与者的相互地位和关系、交际的目的和意图、交际的习俗和规约等等)恰当地运用与理解适宜于不同社会场合和环境的言语的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实际上就是掌握语言运用的社会文化规约与习俗。准确地说,社会语言能力本身就是文化。文化差异对外语学习者社会语言能力的影响也就不言而喻的了。
比如,《大学体验英语》第二册第七课《家庭纽带》。教师可以先以自己的家庭为例,给学生示范性的演示一个家庭中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然后请学生来讲述最熟悉的自己的家庭。由于文化的差异,各个家庭对各个成员间关系的侧重不同,从而引入诸如“大家庭”、“单亲家庭”、“混合家庭”、“丁克家庭”等概念,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家庭概念及伦理方面存在的差异。教师在课堂呈现方式上可以采用学生自学和教师参与探讨的方法,让学生来探讨东西方在家庭责任、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伦理方面存在的差异,从而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