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翻译中的文化缺损与形象转换
2016-10-17 01:00
导读:英语论文论文,探析翻译中的文化缺损与形象转换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不错:
摘要:在英汉互译中,由于不同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语言和文
摘要:在英汉互译中,由于不同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难于找到文化共核而进行形象转换,往往造成对原语文化意象的损害。该文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分析了翻译中的文化缺损和形象转换。
关键词:文化缺损;形象转换;归化;异化
1.引言
据新浪科技讯2006年11月18日消息,龙芯处理器的英文名称已定为“Loongson”,产品今后在业界将以Loongson品牌推广,而在学术界会继续使用Godson。Loong为中文“龙”的音译,先前龙芯的英文名称Godson曾被国人根据发音亲切地称为“狗剩”。[1]
Godson英文原义为“教子”,延伸为上帝之子、龙的传人之意;Loong为中文“龙”的音译。中国的龙与西方的Dragon在来源、神性、意蕴、功能等方面多有不同,中国龙取象广博,形态神奇,主要象征和谐、正义与吉祥;西方的Dragon取象窄狭,外貌丑陋,主要代表魔怪、邪恶与祸祟。
可见,中华文化里的龙和西方文化中的dragon有着截然不同的形象和喻义,由此我们处理此类文化意象词语的翻译时必须注意目标语读者的可接受性,又要兼顾原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中华文化里有关龙的词语还有“望子成龙”,“卧虎藏龙”,“四小龙”等等,龙在汉语里几乎无处不在,我们自称为龙的传人,是因为中国龙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是随着各民族的融合而逐步增加各氏族图腾的因素,吸取了氏族图腾动物形象中最神奇的部分而完成,它具有鹿、蛇、虎、鹰、鲤等动物的特征,由此逐渐发展为带有幻想的集合图腾,成为中华民族共同敬奉的、延续时间最长的图腾神。[2]因此,“望子成龙”常常被翻译成“to long to see one’ s son become a dragon”[3],电影《卧虎藏龙》的英文名为“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而“亚洲四小龙”却通常译为“ the four Asian tigers” 。[4] 诸如此类有关中国龙的英译,均在某种程度上对中国龙的形象进行了转换,也就是说译者在翻译中遇到了文化缺损这一难题而作出的策略。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本文以中国龙的英译为切入点,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分析翻译中的文化缺损和形象转换,并提出对翻译中文化不等值现象的处理策略。
2.归化,异化与文化缺损
各民族的历史文化是由各自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积淀而形成的。英汉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不同,因此所形成的历史文化内涵就必然有差异。即使是在同一种文化下,也会出现不同的亚文化,所以说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绝对的。但是这种差异也包含着相似性,也并不排除完全重合的情况,否则翻译就无法进行。因此,我们说不同民族在文化上是“绝对歧异,相对相似”。正因为中国的龙和西方的dragon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相似,所以最初的翻译者就把两者基本等同起来,比如,中国龙取蛇身,而dragon在西方其实就是大蛇serpent,这是其一;其二,两者均为虚幻神化之物。然而究其文化根源,正如本文开篇所述,两者在本质上实乃截然不同。因此,在翻译这类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词语时,我们就必须慎之又慎,在归化异化等翻译手法中寻求最佳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所谓归化,即归化翻译法(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是指抓住原文语用意义,从目的语中选取与原文语用意义相同的表达来翻译。而异化,也就是异化翻译法(foreignizing translation)则是保留原文的表达结构和表达方法,甚至包括形象,将异国文化的表现法介绍到目的语中转换方法。[5]例如,将“望子成龙”译成“to hope one’ s children will have a bright future”或者“to long to see one’ s son become a dragon”,前者采用的就是“归化”(Domestication),后者就属于“异化”(Foreignization)。而将“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译成“一箭双雕”是为“归化”,译成“一石二鸟”就是“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