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谈英汉诗歌翻译中文化意境的传达(2)

2017-08-09 03:41
导读:2.许多醇美的名篇佳作经过翻译,不仅破坏了原诗中浓浓的意境,而且容易导致南辕北辙的文化错位,在越来越多的文化交流活动中,这不能不引起我们

  2.许多醇美的名篇佳作经过翻译,不仅破坏了原诗中浓浓的意境,而且容易导致南辕北辙的文化错位,在越来越多的文化交流活动中,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例如,马致远的著名小令《天净沙·秋思》的首句“枯藤老树昏鸦”,试比较一下它的几个译文:
  译文1:Crows hovering over rugged trees weathered rugged with rotten vine the day is about done .
  译文2:With red vines hanging on old branches,
      Returning crows croaking at dusk,
  译文3:Dried vines,an old tree ,evening crows,
  译文4:Withered vines,olden trees,evening crows,
  原诗句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除了将3个苍凉的意象并列外,无任何多余的笔墨,精练隽永,各意象之间的方位和逻辑关系在原诗中没有明示,乌鸦是盘旋还是栖息在老树上?亦或是在枯藤上?枯藤是缠绕着树干还是树枝?乌鸦正归巢吗?它发出了叫声吗?这些结论留待读者依自己的认知语境推理得出正如司空表圣《诗品·含蓄》中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不着”者,不是指一个字也不“着”,而是不多“着”,好比用形象来表达情意,只讲形象,不用一字来点出情意,就像图画上的空白,音乐中的休止,别有一番韵味。前两段译文都将其显化,堵塞了读者的想象空间,其独特的语境效果也就无法实现;后两段译文在这方面则做得较好,传达了原诗含蓄的文化韵味。
  三、英汉诗歌翻译中文化意境传达的原则
  1.诗歌很美,往往就是因为它的用词,以及透过语义系统所表达出来的意境。
  如刘方平有一首诗《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于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Jenyns把它译为:
   In the depth of night the moonlight floods one side of the house of men,
   The GreatBear has dropped crosswise and the Southern Dipper is aslant;
   This evening one really feels that the spring air is warm,
   For the first time the sounds of insects penetrate my window of green gauze.
   原诗是说诗人十分敏感,一听到虫声就知道春气回暖,但译诗却把“今夜偏知春气暖”改为“今夜偏觉春气暖”,使观察敏锐,见微知著的诗人的面貌大大褪色。可见,在翻译之前,必须先理解原诗的意思,对原诗的语言进行分析,不仅要从语义,还要从语法、语音、修辞等方面进行分析。
  2.翻译应最大程度地传达诗歌的意境,把某一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神髓原汁原味地展现出来,达到文化传达的目的。英国诗人、翻译家德南姆认为,译诗必须保留“火焰”,即原诗的活的灵魂,诗歌翻译应崇尚异化,异化策略是最大限度地展示原语文化风采的一种策略。采用这种策略的译作力图保持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特点,让译语读者感受异域风情,感受到另一种文化的存在及其独特的魅力。虽然采用这种策略的译作有时会增加阅读难度,却力图最大限度地传达文化信息,进而促进文化交流。
  采用归化策略翻译的译作,则会掩盖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原作的历史感,将某些文化的价值形态强加给了原作。从长远和文化的意义上看,采用这种策略会渐渐消弭不同文化的历史差异,使异域文化的意味消失殆尽,其结果与“文化传达”的目的相违背。
  比较好的例子有美国的庞德,成功地翻译了不少中国诗歌,并对美国意象派诗歌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李白有一首诗《长干行》,“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庞德把它译为:At fifteen,I stopped scowling,/I desired my dust to be mingled with yours,/Forever and forever and forever,/Why should I climb the lookout?译作基本上秉承了原诗的整体韵味,中国传统的、坚贞的夫妻之情跃然纸上。严格地说,庞德在译这首诗的时候,并没有句比字译,“常存抱柱信”就在译语中出现缺失,但这并没有损害原诗意的传达,这体现了“异化”,并没有死板地“字译”或“直译”,由此可见,完全可以采用多种翻译方法,译出原诗意境。只要整体把握得好,文章直译也是可以的,这样反而能减少文化信息的错误传达;有些译作还附有注释,这样,译文不拘一格,这些努力为真正文化交流作了很好的尝试。
上一篇:英汉语篇翻译中人称照应衔接的差异与重构(1) 下一篇:没有了